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6.3.10

林冠英乱局中反守为攻 挑战选委会还第三张票 (及时评论)

槟州首席部长林冠英突然引爆一枚计时炸弹,向记者宣布槟州政府决定恢复地方选举,并通知和授权选举委员会执行槟岛与威省市政局的选举。这意味着,槟州政府准备挑战联邦政府,是否同意恢复地方选举?

从政治角度来看,林冠英显然是准备把这个热山芋抛给联邦政府承接,因为自从308政治海啸后,上台执政槟州的行动党就不断面对压力,要它兑现第三张票(也就是恢复地方议会选举)。但说容易行之难之又难,主要有两点:(一)联邦政府于1966年在国会通过地方政府修正法令,赋权州政府接管地方政府。就这样槟州的地方议会统归州政府接管,暂时终止选举。

(二)联邦政府在10年之后,即1976年再次通过国会修改地方政府法令,允许市政局合并并委任市议员和地方议员。

这就是说,在1966年后就停止地方选举;而在1976年后地方议会由州政府进行改组,可以委任市议员,地方议员和主席等职,正式宣告终结地方选举。因而才有了行动党在2008年大选时疾呼恢复地方议会选举来争取选票的运动。

如果我们回顾历史,竟然一前一后也是因乔治市市议会改变了我们的政治体制。

先说历史的那一段:英国人在1786年占有槟榔屿后,在1848年首次成立市政局委员会。

1857年,乔治市市政局正式成立,由5人组成,其中3 人由纳税人选出。虽然当时的选举过于“搞笑”,由候选人拉拢亲朋戚友投票,但确是奠下“民主”的第一块基石。

1913年,英人突然“封杀”民主,所有市议员改由总督委任,且人数增至12名(在那个时候,槟城人民流行称呼的12商就是指这批受委的市议员)。

到了1951年(也就是世界大战后的第六年),英国人有鉴于民族解放运动排山倒海而来,又发奇想地恢复市议会选举,目的是要槟城的人民接受民主政治,而远离马共的斗争(这也是全马第一个民主选举的地方议会)。

那一年最积极响应市议会选举的是林苍祐,他即刻组织了“急进党”,全面参选。其他角逐者有巫统、劳工党及独立人士。虽然当时只局部选举(共15名市议员,9名选举,余由参政司或称槟州总督委任,且参政司是当然主席)。林苍祐的党竟一炮而红,夺下6席,可惜未达半数,控制不了市议会。

1953年,林苍祐从幕后走向前台,直接参加市议员选举。因不是在安全区(丹绒),而是在非安全区(日落洞),结果出师不利。从此林苍祐不再参加市议会选举,但他在1969年出任槟州首席部长后,直接管辖乔治市市议会,更在1985年接受乔治市市议会颁发荣誉市民奖(应是最后一人,好像以后不再有此仪式举行)。真是吊诡之至。

1956年市议会选举,适逢钟灵学潮,劳工党参选5席全胜,联盟也不劳而获5席,并有独立议员。为应付1957年独立的到来,市议会后来得选一位民选主席(也就是后来的市长),结果联盟的吴源和得到独立议员的支持而当选。

1957年元旦日,英女皇破格提升乔治市为自治市议会地位,全岛市民举行大旗鼓游行大庆祝。不幸乐极生悲,爆发种族冲突,全岛宵禁。自那时起,不再有大旗鼓游行,直到80年代,在林苍祐支持下才又恢复过来。

1958年,劳工党已打出社阵旗号,在乔治市议会内拥有多数席,改由劳工党主席萳马纳旦出任市长,为左翼执政掀开第一页。

1961年市议会选举(此时法令已修改,即每3年选一次,不再采取以得票多寡来决定任期一年,二年或三年的轮任制)。此时如日冲天的社阵,在15席中,一口气拿下14席,战绩辉煌,黄添寿出任市长,联盟只得靠边站。

1963年,乔治市议会选举,社阵因内部出现问题,不再是强势领导,在15席中保住9席仍然执政,此时改由崔耀才出任市长,但政权不稳。

1965年,政府宣布成立调查庭,调查乔治市市议会不当运作的指控,矛头对准当时垂帘听政的林建寿。这个调查旨不在惩罚,而在于为政府接管地方议会铺路。果然不久之后,政府宣布终止地方议会选举(理由是乔治市市议会“犯错”,民主选举不得不中止)。

社阵在被强行接管下,举行示威抗议,哀悼民主失落。虽然如此,联邦政府也就一劳永逸地通过法令停止所有的地方议会选举。由那时开始直到今天,新生一代的国人并不知道什么是地方议会选举。

回到现实那一段:这是1976年以后的事。因为这一年市议员被允许委任,不再民选,也就成了执政党分配政治利益的筹码。因为任期只一年,担任议员的也就战战兢兢深怕被除名,经常被指不得不听命于党领导人。因此多年以来,反对党直斥执政党滥用权力,把地方议会变成“私产”。

地方议会的变化也是因人因事而异的。比如在1976年后,由州政府委任公务员出任市主席,而在1990年后,因国阵在州选失利(民政只剩7席,马华全军覆没,巫统12席),不得不接受由民政党人出任乔治市市主席(陈锦华因而走马上任,直到1996年,之后丁福南接任,1999年后又回到公务员直到今天)。

在威省方面,在90年代后,也是安排巫统人出任主席,直到99年后,又回到公务员,今天依然故我。

由于这样,反对党对国阵的大小通吃是最多批评和谴责的,但它们也因为改变不了政治,只有越骂越起劲但也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到最后干脆豁了出去,要还人民第三张票。

此牌一打出,也发生效应,林冠英上台执政了。但困扰他的不是州政府的权力萎缩,而是有些权限不属于州政府,要动也动不了。比如地方议会选举就不属于州政府的权限,林冠英在无可奈何下,只好萧规曹随地引用前朝政府的操作方式,自然引来恶评多过善评。

老实说,中央政府是不可能随槟州政府起舞的,选委会也自然不会依喻令行事,因为有法律依据,林冠英又怎样打破条例的局限呢?

在苦无良计后,林冠英趁政治乱局之际,抛出这一张王牌反守为攻,目的是要中央政府积极回应,即使不同意,他也有了交待,那就是州政府人事已尽,下来就看中央政府的态度了。而他的一箭双雕显然又是:若选委会无法落实,那就送民联入布城吧!这就是林冠英的心理战。在战略上他是把被动化成主动;但在战术上,他又如何使地方议会民主化,也就在考验林冠英的智慧了。

刊登于2010年3 月7日《光华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