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3.5.10

认识独立前的槟榔屿 (现代春秋)

槟榔屿的故事从1786年开始。也只有这一年,才有记载性的故事。在这之前,没有完整和可靠的资料。 那个时候,英国人莱特占领的也真的只是槟榔屿这个岛屿,而且是个自由港。因此称它为槟榔屿是恰当的。到了1800年,英国人把威省也占有了,理由是要有一个屏障来保护槟榔屿。就这样槟榔屿并进了对岸的土地,我们管它叫威斯利省,简称威省。 虽然版图扩大,不再限于一个小岛,但槟城人及外地的人都习惯把槟城(包括威省)叫做槟榔屿的,一叫就叫到今天也还是有人改不了口。马来文不是也称为Negeri Pulau Pinang吗? 当然后来的人也尝试改口,把整个槟城叫做槟城州,把槟榔屿叫着槟岛,把“过港”叫着威省。这只是为了把地理概念弄清楚,不具有什么特殊意义。即使外人叫我们槟榔屿,我们自称为槟城,也还是包括威省在内的。因此槟城也好,槟榔屿也好,在1819年新加坡开埠后,它的重要地位已不断下降,尤其是在1824年英国让出苏岛的明古连港,换取荷兰交出马六甲后,英国便在1826年将新加坡、马六甲及槟城并成海峡殖民地。就这样英国占有了马六甲海峡。于是在1832年新加坡凌驾槟榔屿,成为海峡殖民地的行政总部。从那个时候开始,英国处心积虑地要打开亚洲的门户,因此不断地通过马六甲海峡,加强英国的军事力量。 1840年的鸦片战争就是英国运用马六甲海峡的方便,以战舰和清朝开战。清朝这一败,也就把香港给割让出来。1842年的《南京条约》就是中国丧失香港的一年。 香港其实和槟城一样,原先只是一个小岛屿,后来英国又拥有九龙和新界(就如占有槟岛后又占有威省)。因此我们在下来的年代,不论在香港或新加坡或马六甲或槟城都可以看到似曾相识的建筑物和狭窄的街道等。比如槟城有升旗山缆车,香港也有太平山缆车。过去香港和九龙之间有渡轮,后来有了隧道;槟城和威省也有渡轮,后来有大桥衔接。 因为槟城与其他三个城市一起发展,它在1857年被英国人圈定乔治市的范围而成立市政局,并有5名市议员组成。其中三人是由纳税人选出的。虽然这样的选举有些搞笑,但却是民主选举的播种。 令人遗憾地在1867年时槟城竟然爆发为期10天的私会党大械斗悲剧。起因于义兴与大伯公(建德堂)为利益争夺地盘,涉及3万华人及4千马来人参与其中。因为这一武斗,给英国提供了理由,在1869年推出“社团登记”条例,开始对华人社团进行管制,藉此打破所谓私会党是“政府中的政府”的格局。 正因为这样,英国人在1877年在各州府设立华民政务司,由通晓华语的英国人专门管理华人社会的事务。 虽然英国人对华人管制严格,但也有力所不逮之处,以致私会党员在1888年人数飘升至15万人之众,达到危险水平。而政府后来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在1890年通过新社团法令来钳制会党活动。 即使有法令的限制,私会党的活动并不因之销声匿迹,这就是为什么直到今天还有私会党在明的或暗的存在。不过它们的性质也与早期的保护族人的“仗义”行为不大相同,而是成为社会的一种威胁。 就在英国政府忙于控制华人社会之际,在1898年,被清朝追缉的康有为也逃到新马(包括槟城)为保皇(光绪)反慈禧进行政治活动,但也带来了兴学办报的风气。 不久之后的1906年,孙中山也来到新马宣传革命,先后五次在槟城落脚,槟城终于成为孙中山在海外革命的一个大本营。与此同时,孙中山也大举兴学办报(如创立光华日报),与康有为的保皇舆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由于孙中山的关系,槟城在后来成为政治的主流阵地,包括马共在1930年成立后,也以槟城作为活动基地之一;尤其是在1937年日本侵华,全面战争后,槟城更是抗日的根据地之一。因此它是日本最先占领的地方。1941年12月,日军长驱直入槟榔屿,就是要扑灭强大的抗日组织,槟城人民也最先遭殃。 日本在1945年投降后,英军重临马来西亚的第一站就是通过槟城登陆,从此它与马共的斗争没完没了。 槟城作为英国和马共的前哨战,它们的斗争不但激烈而且充满变数。其中最明显的是1951年英国在乔治市市议会推行民选制度尝试用民主选举和马共较量。 就在那一天开始,槟城成了推动民主政治的火车头,因为这样槟城才有了1969年和2008年的变天;也因为在独立前,槟城已培养出有智识和有政治远见的一大批人。所以槟城人民懂得在什么时候做出改变。 刊登于2010年5月10日《光华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