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6.8.10

马华要“高调问政”? (跃马扬鞭)

马华总会长蔡细历说今后马华将高调问政,主动攻击和揭发反对党的弊端。他认为以往马华采取传统的宣传方式,形式较为保守,让人感觉马华已脱离政治,如同福利团体。因此现时将回归政治,让民众知道马华也有课题处理。

我对这席话也不容易消化和理解,因为打从我学会看报纸听新闻以来,马华公会的新闻总是占据主流报纸的重要版位,从来没有感觉到马华是低调问政,怎么到了蔡细历的时代,就突然发现过往是低调了?至于低调到什么程度,蔡细历没说出来,我们也没有统计数字,有些抓不住头脑。
这里无妨将我们知道的“历史”告诉蔡细历。在60年代以还,我们在报社工作的都知道每个报社都有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在报导执政党和反对党的新闻上,一般的比例是7对3。换句话说,在10则新闻中,执政党的要占7成,而反对党占3成,如果在非关键时刻(非选举期),可以刊多一些,但内容要删减和控制,骂人不能太凶;尤其对执政党的抨击要点到为止。

在那个时候,除了对社阵及左派工团的新闻有所约束外,也要谨慎地采用或撰写关于马共的新闻,不能行差踏错。因此在我的印象中,只有左翼政党及马共的新闻需要低调处理,而对马华的新闻则要大篇幅地刊用,有时也要用放大眼来处理。

当然在那个年代,马华即使不买下报馆,也会得到华文报的大力宣传。在我的经验中,左派的新闻有时也有作突出报导,如示威、罢市和内讧等。因为有其新闻价值,但报社也从来未敢怠慢马华的新闻。

直到70年代以后,情况才有些变化,主要是民政党也跃居成槟州执政党;后来又加入国阵,连同人民进步党、人联党及回教党都溶于一炉,大家与马华“称兄道弟”。于是报社对新闻的报导比较宽松,因为它们都已成执政党,马华的新闻就不再一枝独秀了。

在那个时候,马华也没有感觉到被边缘化或选择低调问政,不与民政争舆论阵地,相反的马华也高调问政只是有很多事情不是马华要高调就高调,或要反对就反对的。

我姑且举个例子来说明,在70年代新经济政策推出之后,政府又拟推出工业协调法令。当时身为马华总会长的陈修信反对政府控制中小型企业和限制商业活动,主张发展自由企业,也就促成马华工商联合会提呈备忘录反对。后来(大概是74年间),马华商联会的会长许平等(他当时也是槟州中华总商会的会长)告诉我,财长陈修信有私下捎来消息,希望商联会带头反对拟议中的工业协调法令,因它对华商有诸多限制。如果一旦成为法令就不容易反对了。

为什么马华不带头反对呢?当时的理由是马华忝为执政党一员不便公然反对,还是由民间华团提出,而马华可借势要求修改条文。

后来陈修信退休(1974年4月),就由李三春接过棒子,而工业协调法令也在1975年在国会通过成为法令。因为商联会的反对,有关条文也在较后作了一些修改,但李三春当时的策略是成立大企业控股公司应对工业协调法令的挑战。

由这件事让我们想起不久前林祥才也希望雪华堂扮演“华裔土权会”的角色,不知是否从历史中吸取灵感抑或是巧合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林祥才曲高和寡,找不到知音人借一个外围的组织来“高调问政”,这又是为什么呢?

除了是马华不与大象争的传统外,原来蔡细历早有腹稿,他不学陈修信借商联会产生压力,也不要林祥才“借力打人”,而是表明马华要自己来高调问政。

但不论左看右看,上看下看,马华从来都没有低调过,谁说马华不懂得利用媒体高调宣传,那是对历史的忽略。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李三春当政的年代,就很会与报界朋友打交道,后来他也介入“马来亚通报”的股权事宜;还有陈群川及林良实又怎能放过高调舆论的机会呢?他们不是也先后介入新明日报及南洋报业的股权事宜吗?

其实马华上下都很清楚,马华之所以遭遇308政治海啸的内外因,绝不是马华低调问政所致,而是马华在政治上有避重就轻之嫌,以致被认为委屈多过顶撞,更被时评人形容为“逃难政治”。今天马华的失败症结谅马华领袖也都心知肚明,也绝不是不擅长新媒体或不懂得骂反对党。恰恰相反,马华在主流媒体的新闻还算少吗?拿主流媒体和所谓新媒体的读者人数比较,大概是10对1。换句话说,马华在大选的失利绝不是党政新闻少,而是民心思变使然。对了,马华应该做的是用行动,不是用语言,并实质地纠正误失抓回民心。不知蔡细历以为然否?毕竟这与高调或低调没有大大关系。

刊登于2010年8月2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