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5.8.11

韩院生青出于蓝 韩江:华文报的摇篮(四)(现代春秋)

1998年,附属在韩江中学的“新闻班”告一个段落了。换句话说,从1978年到1988年的“黄金十年”落幕了。其中的原因不外是董教风波及“新闻班”在后期陷入人事纷争所造成的。在这之后,危机接踵而来。这个危机来到1995年时,几乎折腾得韩中面目全非,仅剩下300余名的学生。一个曾经与钟灵中学齐名,又与宽柔同列最特出的独中的韩江中学,竟然落到这样的下场,真是让人痛心疾首(最高潮的63年拥有学生三千六百余名)。 我在1996年初进韩江董事会时,整个董事会的“秘书处”只一人设在潮州会馆内办公,与学校行政分开,自然管理不到学校的行政;而且翻查过去的文件又残缺不齐;有的还被置放在一家秘书公司内。这支离破碎的历史纪录真不知如何收拾残局。经过多时的观察和考察,我们决定在1996年提出“宏开新局面,振兴我韩中”的新方向;同时通过举办“万人宴”为捉襟见肘的经济筹获马币300余万元,这对韩中的重振,具有重大的意义。 1998年,韩中在改革的征途上有所进步,学生人数也稳定下来。这个时期,我们回想起过去“新闻班”曾给韩中带来的“附加价值”,于是决心复办“新闻班,这是在大马新闻资讯学院的叶观仕配合下的振兴计划之一。 虽然复办“新闻班”对我来说不是巨大的挑战,但有些董事经过林景汉年代的“新闻班”带来的教训后,似乎“杯弓蛇影”,并不看好新闻班可以复办成功,主要是时代不同了,一些大学已办起大众传播系;而且林景汉在1987年离开韩江后就走到吉隆坡开办他的“韩江新闻学院”。若韩中要复办“新闻班”他们是不乐观的。因此也有人反对我们进行先装修,以便腾出空间来开办“新闻班”,他们担心没有学生响应。 即便某些人有他们的理由,我们董事会还是决定复办“新闻班”,并采用“后期中学”的准证,名正言顺地开班授课。 就这样我们“大方”地在韩江原图书馆大楼高挂起“韩江新闻传播学院”的牌子。因为有了昔日“新闻班”的名望,我们的招生十分顺利。1998年开课的学生超过40名,比我们要求的20名学生多出一倍。我们邀请杜乾焕主持开课仪式。这序幕一拉,也就在后来拉出许多的故事来。 首先我们依照过去“新闻班”的课程进行修改和调整,也请了一批在新闻界服务的报人兼职授课,最主要的是我请了“新闻班”第一届毕业生赖雪莉担任班主任。她不负众望地把新闻班的牌子重新擦亮,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接着,我们邀请了理科大学的十名博士为韩江打脉,大家一致的意见是韩江有条件申办“韩江学院”。就记忆中所记得,这些来自理大的学者有杨泉、谢桂元、张中兴、吴哲灵、冯茂铮、许玉琳、刘光荣、刘永才、邓俊涛及董玉枳(后来又加入一些,直到韩院正式成立后,多了陈营坤、蒲明德及萧季春担任学术咨询委员,阵营鼎盛,奠定了韩院的扎实根基)。 经过了多次的会议后,我们决定由杨泉收集各博士的意见并将报告进行综合。在1998年中时,我们正式提出申办“韩江学院”(那时教育部尚未有高教部之设)。但不久之后被教育部官员打了回来,要求我们另行申请,因为根据1996年的教育法令,所有申请私立学院或大专院校的都必须先行成立一家有限公司。我们也就得按法令规定,向公司注册局及教育部寻求名字的批准和章程内容的认可。 大概在8月的时候,我们再次以新成立公司的名义提呈申请书。不久之后,教育部有官员打电话给我们,问我们是否同意不注册“Han Chiang College”,改成“Han Chiang Institution”。这样他们就不必来考察校园,只要在店屋就可以开班授课了。我们不表同意,坚持要申办的是一间正规的学院,因为我们不仅有广阔和美丽的校园,而且也有发展的空间。后来教育部派员观察后,终于相信我们是认真与严肃办学的。 1999年中(7月13日),韩江学院获得正式批准,由董事长陈国平于7月15日率团到吉隆坡的教育部从时任副教育部长冯镇安手上接过批准函件。也是在同一天,韩江中学的校庆上,方木山也代表董事会作出同步的宣布:“韩江学院诞生了”。这意味着一个全新的韩江将腾空起飞,而且我们相信韩院的成立肯定带动韩中更快的复苏和成长。 有了准证之后,我们的头痛问题是如何办好新诞生的“韩江学院”。除了聘请教职员外,也对硬体设备进行必要的装修。这个时候,从理大转到韩院的王云霞就与我们一起打拼。这草创初期的酸甜苦辣也只有身历其境者才能体会出来。 就董事而言,我们是将韩江学院的注册公司转为“韩江华文学校董事会”(一间非盈利公司)的纯子公司。这样一来,在两位一体下,一个董事会也就管理韩江中学和韩江学院;再加上韩江小学也归属同一个董事会,形成了“一个韩江,三校并立”的局面了。 就校方来说,我们急快地设立了学术部和行政部,在时间充裕下,铁钉在公元2000年正月正式开课。这就是说,从那一天开始,原本复办的“新闻班”归入了韩江学院的“大众传播系”。“韩江新闻传播学院”的招牌取下来了,它已经完成短短的历史使命。我们挂起了韩江学院的大招牌。 正因为韩江学院的前身是“韩江新闻传播学院”和“昔日的新闻班”,所以我们十分有信心“大众传播系”将是我们的品牌乃至金字招牌。 果然不出所料,在2000年正月开课的那一天,我们总共收到200名新生,完全符合我们的愿望。虽然“大众传播系”的学生占大部分,但其他科系,如商学系、资讯工艺及工程系也都有不少学生,不全因人数不足开不成班。 不久之后,中文系也获准开办,韩江学院更具规模。为配合中文系的开展,董事会特别在旧宿舍生楼设立“韩江华人文化馆”,且在2003年开幕,参加开幕礼的嘉宾包括有名闻遐迩的王赓武教授。2010年时,经过一番改进与扩充后,今日的华人文化馆更是美观、充实而堂皇;它也已被槟州政府列为新的旅游景点。 不论韩院在后来有多大的改进,它不变的是:大众传播系始终是它的品牌,而且也仍然扮演着“韩江是华文报的摇篮”的角色。 不宁唯是,由新生的韩江学院培养出来的新闻人才已是多元化,不再局限在华文报服务,而是走进其他语文媒体。这种进步,主要是韩院与时俱进,它的毕业生一般上有能力应付华语之外的世界。 根据统计,韩院开办10年以来,在大众传播系上的毕业生已超过千名,占了学生人数的30%,而其他科系的学生人数也急起直追;尤其是与西方大学合办的3+0学位课程,更是将韩院推向一个新台阶。这三间大学是澳洲的南昆斯兰大学、英国的胡佛汉顿大学及帝塞大学。 随手拈来,这10年来的韩院所培养的毕业生,在报界服务的大有人在: (一) 光华日报:颜健品(副采访主任)、彭可晶、洪健翔、符瑜玲、温巧蓉、翁素娴、林晓慧、邱诗银、李慧娴、黄佩玲、李秋缘及沈美婉等。 (二) 光明日报:林华国、巫进祥、余美慧、梅雪涛、李伟华、林艾婷、雷淑贞、蔡卒妨、刘佩珊、蔡进强及黄子清等。 (三) 中国报:郑宝美(北马采访主任)、梁俊琳、郑志贤、陈紫凌、杜浩敏及林结凤(曾任光华采访主任)。 (四) 南洋商报:曾雪爱、刘英来、林志斌等。 (五) 星洲日报:曾文凯 (六) 东方日报:陈振培(北马新闻主任)、陈添兴及何湘云 (七) 时尚杂志:黄国川 (八) 8度空间:丘悦美 (九) NTV7:陈丽亭、张嘉欣及蔡欣怡 (十) Astro:林淑晶、利嘉伦、邝家晶及叶淑仪 (十一) 英文星报:陈信灶、杨千慧、林伟、曾伟宏及曾文凯 (十二) 马来前锋报:李惠雯及陈明威。 (十三) 韩江电视新闻中心:黄莉芳、陈汶英 尚有一些名字待查实后再行补充。 从上述的人数来看,近10年的大众传播毕业生大多数选择新闻之外的职业和创业。这个现象也反映了年轻的一代喜欢选择自己的事业和走自己的路,不再萧规曹随地跟着前辈的步伐走。他们有他们的理想和天地,也同样擦亮了韩院的牌子。虽然如此,韩院继续成为华文报的大摇篮已是不争的事实。 刊登于2011年8月1日《光华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