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5.11.14

评马哈迪的教育贴文 (跃马扬鞭)



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迪的贴文点出了当下我国的教育实况,虽然我们不尽然同意他的观点,但不能忽视他提出的现象。他这样说,富人的孩子都是在私立及外国学校毕业,而穷人的孩子只能报读政府学校,造成社会出现越来越严重的贫富悬殊问题。
接着他又补上一句名言:“因为这样,出现了富人讲英语,穷人讲母语的现象”。
究竟我们的社会是否是这样的,而我国的教育政策又是怎么一回事?为了厘清马哈迪言论中的某些偏差,我们是有必要就教育政策的转变作一扼要评介,就不难理解当前的教育状况。
这主要是政府于1960年推出拉曼达立教育报告书,并在1961年制定成教育法令。在教总主席林连玉抗争下,这项法令也在1962年被全面执行(林连玉也因之失去公民权)。其结果是全马71间的华文中学有55间接受改制,成了国民型中学;另有16间不接受改制成了独立中学。
与此同时,全马的华文小学也一概变成国民型小学,不再有所谓的私立华文小学。
因为教育制度的大转变,也使到各源流教育有了变化。直到今天,全国有国民小学5700间,华小只有1294间。前者的学生有250万人,后者的学生有60万人,按人数比例只占25%左右。
如果扣掉8万的非华裔生在华小受教育,则华裔生在华小所占的比例不到20%。当这批华小毕业生(每年10万名)骊歌高唱后,我们发现有25000名华小生进入了国民型中学(目前已共有78间),另有约10000名华小生进入独立中学(目前共有61间),总数合起来不过35000名;其他65000名华小毕业生去了哪里?很显然的他们不是进入国民中学便是辍学,也有少部分进入国际学校或到外国受教育。
即便在今天国民型中学收生爆满;独中收生又大有进展,我们也只能得到下列的数字:国民型中学总共收容125千名的学生;独中总共收容7万至8万名学生。
如果以人数来做比例,只是几万名的独中生又如何打击国民教育的推行,恰恰相反,独中这些年来也已走向多元教育,鼓励学生要学好三语,更要爱国爱家,并没有乖离政府的教育政策。因此也无需对独中的存在耿耿于怀;更何况也有越来越多的非华裔进入华小也会产生融合作用的。
至于国民型中学除了一本华文课本外,其他科目和学校行政也与国民中学相差不大,已纳入国民教育的体系,算不得背教育政策而行。
倒反是马哈迪所提及的国际学校,对国民的教育有些影响。在过去,国际学校是专为外国人的孩子而设,只允许招收本地生10%,后来政府放宽至40%,在两年前又允许国际学校招收100%的本地生。这就是说,国际学校已经本地化。抑有进者,国际学校的数目已从70多间发展到今天近百间,这些高档的学校自然会与本地学校竞争。以目前约有3万名的国际学校的学生来说,它们要提高至5万名学生不难,毕竟有能力的家长还是大有人在的。
若是拿国际学校的收费与独中比较的话,那是超过10倍以上的差异。即便如此,还是有人愿意投资国际学校,因为他们认为办教育是一门生意,而且有利可图。
但问题是如果国际学校过多,数目已超过独立中学,将来难免会有恶性的竞争,这对国家的教育有多大的冲击就不得而知。
唯令人遗憾的是,正如马哈迪所说部长都将孩子或孙子送进了国际学校,如果连同富有人家的子女也进入国际学校,自然会让人感觉国际学校高人一等。
虽然我们主张教育开放,但我们认同太多的国际学校的出现也非好事,更不健康,我们必须关注的是它所带来的后遗症和阶级问题的严重性。因此问题不在国民型教育和独中教育,而是在国际学校带来了教育的不平衡发展。

刊登于2014年11月24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