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无意外,马来西亚第十四届大选将在今年4月或5月举行,但4月的可能性应是首选,投票日也许会落在4月28日,这一天刚好是星期六。
其中一项极为明显的理由是:国会下议院正赶在4月5日休会,原本上议院订在4月16日至31日的会议也已被提前,刚巧也是在4月5日休会。
选委会已在3月9日将国会及州议会选区选民的调动及更改一些国州议席的名称报告呈交首相。由于只涉及相关选区选民的变动,没有触及选区面积重新划分,因此国会只须简单的多数票通过即可(111张票),不需要2/3议员的赞同。换句话说,当国会通过选委会的建议后,国会议席仍然保持222席,而州议席共有587个。
在这方面,选委会主要是针对国会选区进行选民的移动(也连带改变了一些州议席的选民人数)。例如在吡叻州有12个国席重新划分选民人数,包括行动党的6席、公正党的2席及伊斯兰党和诚信党各1席,而国阵有2席。
在雪兰莪,共有18个国会选区的选民人数有变动,其中属于公正党的有9席、伊斯兰党1席、诚信党2席及国阵2席。
在联邦直辖区(吉隆坡)的11个国席,全部被重新分配人数,其中10席是属于行动党胜出的选区。
本来每过8年,选委会就有权力对所有国州选区重新进行划分和增加议席,但因在2008年及2013年的大选中,国阵失去2/3多数席,也就不可能有大动作(这属于修宪,需要国会2/3的议员支持才能通过)。
针对这项课题,反对党的抗议声是不绝于耳的,例如行动党就指出原本称为八打灵再也北区的国会议席,在2013年大选时,选民已有8万5千401名,比起在乡区的国席选民只有2万至3万人要多出约四倍左右。如今在选委会改名为“白沙罗”后,“全部选民”竟高达15万零439人,比起2013年的选民人数猛增了76.2%。
这种选民的大幅度增加被反对党视为是有关方面认为怎么选都归反对党胜出,索性增加选民,让反对党狂胜也非大不了的事,毕竟还是归为1席。若选民移动牵涉到种族成分的巧合,就可能归在一起。这对朝野政党来说也可算出胜负的概率。
由于共有113个国席(影响到约300余个州议席的选民也有所变动)在选民数目重规划下,已不再如同2013年的选民人数,也给反对党带来较大的挑战和压力。
就国阵而言,它需要保住的是巫统的优势,再加上沙巴及砂拉越加起来至少会有50席支持国阵,也就意味着国阵若在西马拿下70席,它仍会留在布城。
虽然国会通过修改选民人数是预料中事,但反对党组成的希盟也不是省油的灯;特别是马哈迪率旧部组成土团党,并在短时间内被推举为希盟的“统帅”后,政治形势已有所转变。如果说安华的“烈火莫熄”在马哈迪时代被强势阻止下,未能走向布城是可以理解;但在马哈迪翻转过来后,无形中已助长希盟的声势和攻势。
一般预料,只要吹起“马来海啸”希盟就有望突破,只是“马来海啸”会形成吗?是全面的席卷而起,或只是局部的冲击?这对于所谓的改朝换代是十分关键性的。
此外我们也注意到在选区选民重新安排下,国阵集中在保住布城的当儿,又想征服雪兰莪州。正如首相纳吉不断强调,他要从希盟手中夺回雪州政权。
就我们观察,在选民重新调动下,雪州有17个希盟州议席出现“红灯”,这也是为什么行动党在2016年时主张闪电州选,以比选区重新规划先走一步,但不获公正党同意,使到两党之间一时间出现失调情绪。
国阵对雪州的重视除了是人口最多的州外,也是因为吉隆坡和布城都与雪州土地相毗连,是国阵不容闪失的州属。所谓天子卧榻之处,岂容他人打鼾?
至于槟州尚不属于急攻对象,因此只有两个国会选区的选民重新安排,影响到6个州议席,似乎未触及政权交替的安排。
例如行动党在2013年大选时,在槟州赢得7个国席和19个州席,以州议席全胜的总得票是27万余张,而马华及民政加起来是10余万张(指州议席)。相比之下,行动党得票比民政及马华多了17万张。当年的槟城华裔选民有45万人;在“华人海啸”下,国阵依然没有大作为,因此靠选区重划下来改变局面是无关宏旨的,只得用其他手段来和希盟较量了。
刊登于2018年3月26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