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大选终于在震撼声中落幕,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回在敦马哈迪的领军下竟然大水冲倒龙王庙,我认为宛如八级的地震,几乎将一些执政党夷为平地,而国阵也千疮百孔。也有人说是“全民海啸”,因为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也对执政党有所不满;更也波及东马的土著人民怨气十足,使到整个局面在一夜之间几乎“山河变色”。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槟城和雪兰莪仍是希盟的囊中物,而放眼执政柔佛州不再是天方夜谭。因为这个州一向以来是国阵的堡垒,也是巫统的发源地。不论在任何时候都是执政党的铜墙铁壁。不但巫统视为其立业根基,其他与巫统合作的马华、国大党及民政党都视柔佛州为安全区。
但意想不到的是:当2008年大选卷起政治海啸时,柔佛有受到些许的冲击;而巫统则未受太大的伤害。例如巫统参选117席,胜了79席(其中有14是在沙巴胜出的),等于保住70%的选区。马华参选40国席,仍保住15席,大多数是在柔佛州的议席。
而在2013年大选时,虽面对华人海啸冲击,巫统参选121席,也有88席中选(其中有14席是在沙巴胜出的),相等于保住72%有余的议席,反而是马华不堪“华人海啸”的打击,结果仅剩下7国11州(被戏称为7-11便利店)。这些年来,马华共参与40个国席及90个州议席的选举,一路过关斩将,惟有在2013年后才知选民具有杀手的能力。这也引起马华格外关注柔佛的重要性。
马华在柔佛参加8国15州席选举,幸好在2013年保住柔佛的基业(剩下4个国席和两个州议席),否则将难以向华社交待。
为了打破困境,马华在2018年大选前也动员首相纳吉参与造势,这边允许马华兴建10间华小,那边又公开承认统考;更疾呼华社重视马华存在的价值,也群起反对行动党张念群提出的“剿灭马华论”。纳吉更是发话,华人如果不支持国阵的华基政党,将来勿怪政府内阁里没有华裔部长。
但这些都抵不过柔佛州人民求变的迫切。结果正如一些评论员所说,若再有别的州变天,首当其冲的将是柔佛州。现在一切应验了。希盟共夺得39席,比国阵5年前的38席还要多1席。这意味着希盟已超过半数起而执政。
不过,让人无法想象的是森美兰及马六甲不在希盟的夺权视野中,却偏偏落入希盟手里,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简直是不可思议。
此外有两个州存在微妙关系,即吡叻州的国阵有27席、伊党有3席及希盟有29席,出现了悬峙的困局。
在这种情形下,国阵(巫统)极可能与伊党合组联合政府。当权力在手后,就会有资源来解决问题。此时,希盟的议员也就成为巫统极力拉拢的对象。
另一方面,吉打州也陷入僵局:国阵有3席、伊党有15席,而希盟有15席,彼此都无法组成州政府,除非其中一方让步,否则组成三党的联合政府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先在沙巴的民兴党也拥有5名国会议员,如果它能支持希盟,就可巩固中央政权,否则其稳定性又让人有所持疑。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在马哈迪统率下的希盟,竟然能一举击败固若金汤的国阵,而成为中央执政权。
根据估计,希盟已在222席的国会中取得了超过一半的议席(即已取得至少112席)。这就是说,马哈迪会根据大选成绩向最高元首陈情,以便就任为新首相。
但是希盟获得的113席,只比大多数席多出1席(需要112席才可组成中央政府)。在此被认为有争议性的时刻,最高元首的表态是很重要的。因此马哈迪所要做的是宣誓成为新首相,不然他将无法“发号施令”。
另一方面,看守首相纳吉也承认了失败,但对于新首相人选,他交由元首去决定。
由于国阵加起来的席位不足以组成中央政府,也只能静观其变。
不过我们认为以马哈迪的“识途老马”的经验,他会继续争取应有的权力。而这个可能涉及宪制阐释和角力了。
整体而言,马哈迪与安华的联手将恩怨搁置一旁,也谱写了新篇章。将来的路怎么走?就要看马哈迪和安华的重新合作下,又会把人民带向哪里?
刊登于2018年5月14日《号外周报》第888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