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0.6.07

三个岛屿。三种命运

英国十七世纪开始向外扩张。它在1600年成立东印度公司就是为了要打开海外的市场以建立殖民地。最先是在印度的孟加拉国海湾的加尔各答取得立足点,但目标是瞄向中国的贸易和资源。为了达成这一目的,英国随着葡萄牙与荷兰之后,加入角逐亚洲地盘的争夺战。

第一个被英国看中的是位于马六甲海峡的槟榔屿。于是有了莱特在1786年占有了这个岛屿,并在1800年连威省也纳入它的殖民地。因由是通过印度洋再穿越马六甲海峡进入太平洋的过程,必须要有一个军事港口供军舰停泊和维修。就这样,槟城成了英国工业革命成功后面向亚洲的第二个桥头堡。

但在这个时期,荷兰仍然控制着马六甲,英国只好把眼光盯在另一个岛屿上,那就是位于马六甲海峡尾端但却是通向中国必经之地的新加坡。

1819年,一位曾在槟榔屿总督华盖手下担任秘书后来又前往爪哇担任副总督的莱佛士有鉴于槟榔屿不具备成为优良军港(原本要将木蔻山发展成为军港,但条件不足而放弃),乃在这一年通过巧妙安排向柔佛苏丹取得新加坡控制权(正如莱特向吉打苏丹取得槟榔屿的割让权)。

莱佛士之所以离开爪哇和避开马六甲是因为那是荷兰人的势力范围。事实证明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比槟榔屿优越,也适合建立军港。因此新加坡的发展速度也就加快起来,它成为英国在亚洲的第三个桥头堡。

可是这对有意获取马六甲海峡绝对控制权的英国来说,始终是有缺陷和遗憾的。趁着荷兰军力衰退,英国政府又布局以明古连港(在苏门答腊)与荷兰交换马六甲。这种“你占你的,我做我的”的战略安排也注定了英荷瓜分东南亚的势力范围。于是在1826年英国正式将槟榔屿、马六甲及新加坡纳入海峡殖民地(东印度公司的重要性逐渐退减,而在1858年结束其角色,直接由英国政府掌管海外殖民地)。马六甲也就成了英国在亚洲的第四个桥头堡,但以马六甲海峡贯成一线,可以将后来成立的马来西亚统称为英国的第二个亚洲据点(因为在后来英国通过海峡殖民地控制了马来半岛的统治权;又在后来(1888年)从布洛克家族取得东马“沙砂”的控制权)。

当英国成功地把马六甲海据为已有后,它的下一个目标是对准中国的领土香港。于是有了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强行使用坚船利炮迫使清廷在1842年割让香港而成为国英的最重要的打开中国之门的另一个桥头堡。如果没有马六甲海峡提供的方便与船道,英国是不可能顺利完成它征服亚洲一些领土的野心。香港对英国而言,确实太重要了,它成了英国在亚洲的第三个据点和第五个桥头堡。虽然是英国人一手塑造三个岛屿的历史,但到了今天,这三个岛屿又因政治因素归入了不同的国家,只留下英国人的“文化遗产”。如槟榔屿加入了马来亚联合邦,于1957年成为独立国的一部份;新加坡在1965年退出马来西亚成为独立国;而香港在1997年回归中国。英国也随着历史的改变又退回欧洲。三个岛屿,三种不同的命运。历史的转变也显现不是由英国的主观愿望和一厢情愿所主导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