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4.2.08

“王者对决”非可取战略 (天下纵横)

民主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于1月13日接受《韩江电视新闻中心》专访,于回答我的问题时表明在未来大选时不认同“王者对决”的排阵,因为这给选民作痛苦的抉择。他的这一句话显然是基于过去的例子而作出总结性的回应。

就我而言,我向来不支持也不赞同不同政党之间刻意安排“王对王之战”。这不但为难选民,而且也不是明智的战略。理由是马来西亚推行内阁制,通过选举来决定由那个政党上台执政,因此党魁无需对党魁(除非是总统制的选举),只要赢取多数席即可。换句话说,如果打倒一方的党领袖,只能使对方重挫,若是赢不了大多数席,还是无法当政。就拿不久前的澳洲大选来说,工党党魁陆克文不是对自由党党魁霍华德,但前者因取得大多议席,也就上台执政;反而霍华德在反风下败给一名广播员,也证诸了一个党魁如果要败,不一定派重量级的人来上阵。因为内阁制是以议席多寡决胜负,不是党魁的胜败为定局。

不过在马来西亚,曾经出现过“王者对决”的局面,胜利的一方固然喜上眉梢,而失败的一方则难以释怀。选民则陷入两难,没有喜悦之情;更甚的是有者胜利了也改变不了政局,那又何苦来哉?

记忆所及,至少有四场是“王对王”之战。第一场是1982年,马华龙头老大李三春不甘被指未敢在华人多的选区上阵,为了证明老大是行的,他选择移师芙蓉国席对垒民主行动党主席曾敏兴。

以当时的情况,人们都认为五五波,毕竟曾敏兴已是老树盘根,不易撼倒,而李三春明知山有虎,为何偏向虎山行呢?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另外一个主要因素是李三春以此来取得马华在槟州分得8个州议席,以便和民政平分秋色来争夺首席部长。

当然这一仗李三春胜得好辛苦,只赢得845张多数票。证明选民难以取决。不过令李三春告慰的是这一届马华参选国会28席,赢了24席,比起1978年大选,参加27席,只赢17席强得多。

尽管如此,胜利的李三春没有喜悦和突破可言。而是在1983年突然出走。留下的国席在补选下,又让曾敏兴取回。这又说明了选民在没有强人对垒下(马华不是派强人,而是女性新雀),比较容易做出选择。

第二场发生在1986年的大选,回教党主席尤索拉哇选择在吉打与巫统主席马哈迪交锋。虽然马哈迪取胜是预料中事,但回教党老大打执政党老大则耐人寻味。因为他大可选择在其它区上阵,为何要硬碰巫统老大呢?不论出于任何理由,都不是明智之举。

第三场发生在1990年的大选,民主行动党老大林吉祥为了开展他的“丹绒二役”,决意移师民政“教父”林苍佑选区一决高低。打出的旗帜是要“槟州变天”,却使选民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结果林吉祥险胜,林苍佑则败下阵来。可是行动党又无法超越半数议席(在33席中赢得14席,未能执政),而槟城也因此痛失一位被认为“发展之父”的首席部长。选民的这种患得患失和选后惋惜的心情反映了“王者之战”的结局是痛多于乐。

第四场是1995年的大选,民主行动党又挟其余威来一个“丹绒三役”。这一回是林吉祥对垒许子根(首席部长)。这种战略显然又使丹绒武雅人民必须在两者中择其一,结果因为吸取了1990年的教训,林吉祥在阴沟里翻船。连带行动党的其它州议席(原本有13席,因1席补选时输回给国阵)也输到只剩1席。不仅令人大跌眼镜,也使行动党辛苦建立起来的势力在一夜之间几被踏平。

老实说,如果行动党不再上演“王者对决”,当不会输到扑地。关键在于人民并不欢迎这样的排阵,不是他们不选林吉祥,而是行动党让人感到窒息。因为战略的错误,也就一子错全盘皆索落。自此之后,行动党要再从失败中再爬起来,确实是辛苦百倍。

正因为有此“后遗症”,在1999年的大选时,林吉祥连国席也不保,不得不在2004年移师霹雳东山再起。

由此看来,林冠英摆明不要“王者之战”是正确的战略。这与怕输或好胜没有关系。不但反对党不再重蹈覆辙,而且执政党也不希望对方来个“王王决战”。再说选民也不要这样的局面没完没了。他们要的是党魁避重就轻,不要逞英雄,因为苦的是选民。

在未来的大选,我们虽然有听到风声说可能会出现重量级领袖改变选区来打硬仗,但我们不相信政党领袖会选择这样的下策。不论是执政党或反对党,领袖总得运筹帷幄得当,不是意气用事。虽然没有人预先知道结果,但每个政党总有生存之道和生存空间。明乎此,聪明的党领袖就得审时度势,把危险和失败降到最低程度,这样才能腾出时间在全国跑动,为党候选人造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