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9.12.09

对独中拨款公平就好 (天下纵横)

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华文教育在海外不断滋长。虽然接踵而来它面对不少的波折、打击和挑战,但华社依然坚守母语教育的阵地,一直到六十年代独立后的第一份名为达立教育报告书的公布。这份报告书是在1960年发表并在1961年成为教育法令。它明确地规定所有的华文中学或则接受改制成为国民型中学,由政府统一办学和管理;或则不接受改制成为独立中学。这意味着不改制的华文中学只能自力更生,不再享有政府的津贴。

在当时,坚持走独中路线的是林连玉,他也因之被吊销教师证和公民权。在那个时候,总数70间的华文中学,有超过2/3接受改制,也就是54间转成国民型中学,只剩下16间不改制而被称为独立中学。不知道是喜或是悲,林连玉的“牺牲”也只唤醒1/3的华中坚守岗位。直到今天,当我们还在悼念林连玉时或借用林连玉的名字来推动什么活动时,我们可曾想到这位老家人在后来其实是很寂寞和无奈的。因为他终究无法让所有的华文中学坚守不变的原则。

可是后来为什么又出现那么多间的独立中学?以致在今天有60间的总数。原来接受改制的国民型中学不久后又再增设相同校名的独立中学,以收容超龄和挤不进国民型中学的学生。初期(六七十年代)它们称之为“私立中学”,避免用“独中”太显眼和敏感,后来才公开地称为独立中学。不过除了极少数外,大多数的独中不仅面对校舍缺乏,师资的短缺,也面对生源的减少的困境。尽管这些的独中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但所有的独中都在艰辛的环境中挣扎生存和发展也是不争的事实。

就拿槟城来说,5间独中各有不同,也有大有小。它们常年都面对入不敷出的苦恼,而董事会及华社都无怨无悔地付出和奉献,为的是点亮那一盏“华文教育灯”。

大概在五六年前,槟州的独中开始获得槟州政府的“体恤”,每年拨出有限的拨款资助或每间4万或5万。虽然是杯水车薪和微不足道,但也算是一个小突破。除了槟州政府的援助金外,独中获得额外的拨款通常都发生在选举年,数目也不一定,就是不能制度化下来。由此来看独中,它确是政治的产儿,也得不到合理的关照。

未想2008年的308政治海啸后,竟然有新情况出现,那就是换了政府,也做出更大的承诺,较为显著的包括槟州政府在今年拨出一百万元给5间独中。但在不平分的原则下,有了节外生枝的争议。

有人说,过去给四五万,大家相安无事,现在给这么多钱,还不满足?这不是满不满足的问题,而是公平原则的问题。即使槟州政府只拨出5万元,每间分1万元,大家都无话可说,无“数”可争。问题就出在对一方的“同情和体恤”而牺牲另一方的既得数额,心理自然不好受。

在12月18日的那一天,槟州首席部长林冠英又请5间独中董事商议拨款事,因为明年将增加一百万,合共二百万元,是否一百万平分,另一百万供申请来分配?林冠英希望集思广益。不过独中的绝大部分董事主张平均拨款,各给40万元,不要再搞“特殊”,因为每间独中都是“钱不够用”的。因此我的意见也是平分最合理,因为今年给其中一间40多万元;若明年它再申请增拨款是否又再多给?这对其他独中公平吗?若认为应轮流增拨,等于心中存有公平的轮流概念。若是这样,与其如此转来转去,不如每年都公平分配,正可免减争议,而槟州政府的拨款也皆大欢喜,否则会变成“好心做坏事”(起争议),这就失掉拨款的意义了。除非明年槟州政府宣布再增拨款,但指明是按申请拨给,也不一定要发,宁缺毋滥。这样一来肯定没有独中会争议,因为已言明是另立申请教育基金或设立独中生奖学金,让各校呈上申请书供政府的委员会审批。不过我们还是不能有太大的奢求,毕竟槟州政府也有其难处。

刊登于2009年12月28日《号外周报》第460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