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8.2.11

林苍祐主政前后的槟城 (现代春秋)

没有了林苍祐,今年的新年过得有些平淡,因为我少了一位讲故事的长者;也从此只能在回忆中追寻昔日的点点滴滴。 那是50年代的初期,林苍祐踏足槟城政坛,成为受委州议员;而后他急切地成立他的“急进党”(1951年),并派候选人参加同年年杪举行的市议会选举。他的政党在9席选举中夺得6席,惟不能执政,因为马来亚仍未独立,另外6名市议员是英国委任的,且指定英国的参政司(相等于槟城总督)是乔治市市议会的当然主席。 那个时候,乔治市是闹中带静的,最明显的交通工具是已消失了的电动巴士,我每天上学都乘搭这样的巴士到学校。后来有了正规的巴士,我们也赶上时代坐上比较快速的巴士,到阿依淡的韩江中学上课。但这种起早摸黑的日子在挤巴士时也真不好受,不久就骑着脚车上下学了。脚车在六七十年代是非常普及的交通工具,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觉得这个城市是蛮不错的。 后来摩多西卡闯入了城市,丰拉牌的摩多也逐渐地取代了脚踏车。汽车跟着增加起来。虽然如此,所谓塞车的现象在70年代是不存在的。 也是在70年代初期,林苍祐重回政治主流而成了槟州首席部长(1957年独立时,他不做首长,但选择在1958年做马华总会长。结果在1959年摔了一大跤,被迫辞职和退党及另组新党,在政坛失意10之久)。他上任之初的槟城是个什么样子?我可以简单的叙述(当时我已经是记者,经常在公路上奔波和采访)。 在乔治市的海墘,有许多水上人家,他们从事的舢舨运载货物的生意,也从大货船起卸货。我们经常跑到姓周桥一带东张西望,但总看不出什么名堂来。因为自由港的没落,导致转口贸易一落千丈。 在街道上,两旁各有商店林立,构成了这个城市的繁华。由于有些货物仍然免税,还是有外客到来购买的,如相机、手表、钢笔等等。在60年代后期,乔治市或整个槟州,也只有两间较大型的百货公司,一间是位于吉灵万山的槟榔百货公司,打着中国货价廉物美的旗号,竟然吸引络绎不绝的顾客,生意好得很。在80年代老板赚了钱(其中的合股人有谢锡龄及张清源等人,他们都是我认识的朋友),就在五盏灯盖了百货大楼,地点就在今日的柑仔园与风车路交界处。在易地为良后,取名为加马百货公司。直到今天也几度易手,但依然屹立在原来的地方继续营业,只是很少人知道它的前身是槟榔百货公司。 另外一间与它差不多同一个时期冒出的是“东方百货公司”。它是由新加坡批发商林道信及林道荣昆仲所合创。他们借助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掀起而在新加坡开了“东风百货公司”,招牌字模仿毛泽东的“东风”字迹,更为大胆地打出中国货的名堂,终于一炮而红。由于新加坡的成功,刺激他们也在槟城高挂“东方”招牌,同样是模仿毛泽东字迹。不过马来西亚的政治部认为字体敏感,谕令重写,使到东方未营业就成为街头巷尾的茶余饭后的谈话资料,真是最好的免费广告宣传。 就这样当东方开张时(1967年),它的生意可以用“十分火红”来形容。随后“东方”造就了林氏兄弟在80年代成为马新的百货业大王。后来因面对危机而倒下是另外的故事,不在此表。不过曾被判入穷籍的林道荣在90年代后又再东马爬起来,成为另一名东马的百货业钜子。林道荣的奇迹也使我大开眼界。他的成功、失败再成功让我想起邓小平三起三落的故事(他是我的好友之一,虽然我们多年不见)。 我之所以提起这两间百货公司是因为它们在林苍祐未上台前就已在槟城立足,但当时的所谓百货公司的规模是有限的,也不是林苍祐所憧憬的,因此他上台不久,就成立槟州发展机构,全面规划和兴建光大摩天楼,包括设立新型的百货大楼。 林苍祐认为乔治市太古老了,老屋破旧失修,街道又窄又小,若不改造乔治市,它将无法挤入世界城市之林。他的宏伟的大计是要用20年打造一个新的城市中心,以光大作为起点,一直延伸到海墘五条路的填海地带。 由于在70年代,保护古迹尚不是一个议题,林苍祐也就顺利地推行他的新乔治市概念,但没想到他的计划在1978年大选时竟被参选的“七人帮”(以退出马华的马卓达为首)所拦路,形容民政党是“拆厝党”,弄得林苍祐十分恼火。幸好林苍祐在大选过关而“七人帮”全军覆没,才不至于陷入困境中。不过自此之后,林苍祐的发展计划被迫放慢了(这就是为什么直到今天改造乔治市分五个阶段的计划仍未全面完成,剩下社尾那一带旧屋残存有碍市容)。 原来与此同时,林苍祐用他的全副精力在峇六拜兴建峇央峇鲁卫星城镇;也在威省的诗布朗再也兴建另一座卫星城镇。 这种大手笔的改天换地的大工程,也把电子业带入峇央峇鲁,把重工业及制造业带入北赖工业区。不仅于此,林苍祐顺势推动了廉价屋的兴建,并鼓励私人大兴土木。于是一个乡村工业化及乡村城市化的二合为一的概念出台了,它成了林苍祐的两把刀,把一个落后与荒凉的槟城变成欣欣向荣的工业城,也为万千人民提供就业机会。 因为林苍祐成功地将槟州经济转型,在80年代的各地超市更如雨后春笋地开设起来,它们成为今日霸市的开路先锋;尤其是1985年槟城大桥通车后,槟岛处于更为重要的经济战略地位。 是林苍祐改变了槟城的面貌和人民的生活,我们在六七十年代的城市也因为他而脱胎换骨了。脚车相对减少,汽车急速地增加,公路塞车已是等闲之事。 虽然林苍祐在1990年大选后息政,但他留下的扎实与坚固的发展基业是永垂不朽的,称他为槟州现代化之父是实至名归的。如果没有林苍祐就不会有今日的槟城。就槟州人民来说,林苍祐虽已远离我们而去,但他是我们心目永远的林苍祐。 刊登于2011年2月7日《光华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