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7.12

槟城华人史的“三个结论” (现代春秋)


我在编写《槟城华人两百年》的历史过程中,提出了一个立论和三个结论。所谓的立论是指因为有了槟榔屿的开发,引发了华人移民潮而形成华人无处不在。换句话说,槟城写下“海外华人史”的第一页。
至于三个结论是指(一)因为槟榔屿被英国成功开辟而在后来成为英帝国主义扩张领土的桥头堡和筹码。(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华人主导政权。(三)林苍祐成了槟城的象征和偶像。
本文将针对“三个结论”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和评论。
首先在英国占领槟榔屿之前(1786年前)英国已先在美洲拥有殖民地,如美国(但美国在1776年脱离英国而独立);也从1757年开始逐步将印度沦为殖民地。而在这之前的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印证了英国在17世纪就懂得通过“公司”在海外“扩张”势力。
在那个时候,英国的主要劲敌是荷兰。荷兰在1602年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其大本营是在印度尼西亚,但荷兰不安于本份,在1641年攻下马六甲(打败葡萄牙)。
英国也由于工业革命成功(从1760年到1840年的80年间使英国的经济大飞跃),需要开拓更多的殖民地获取原料来支持工业的需求。
正因为需求殷切,加上英国丧失在美洲的利益,也就思及向东移动,但单有印度沿海一带作为立足点是不足够的,槟榔屿也就成为英国占有的一个重要目标。它不但地处马六甲海峡北端,而且可供英国军船停泊和通过马六甲海峡展示英国的威力。
就这样英国在1786年占有槟榔屿后,又在1819年占有新加坡,1826年获得荷兰让出马六甲;而后通过鸦片战争(1840年)打败清廷,迫使交出香港。从1842年开始,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在这个过程中,缅甸也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826-1885年)。因此英国人处心积虑的开拓槟城也成为它日后扩张势力范围的重要“基地”。
与此同时,因为英国人需要大量劳工,也就不断地涌进华人南迁而定居。第一个结论也就在此成立了,这就是槟城成了中国华人下南洋的第一个重要据点。及后华人人口又向四处游动,包括大批的华工涌入联邦内陆谋生或从事矿业,或从事割胶业或打鱼和从事各行各业的生意。例如,在1787年时,华人只60名,接着逐年增加。到了1830年时,华人已达8千余名。
在鸦片战争后的10年,槟城华人跃增至2万余人,占人口的24.4%。值得注意的是在1911年(孙中山辛亥革命成功的那一年),华人已突破10万名,占槟州人口的40%
1957年马来亚独立时,槟城的华人共有32万余名,占总人口的57%(总人口是57万人)。这意味着,槟城州已成为马来亚各州中拥有最多华人的一州,即使英国在战后(1945年)直接与巫统谈商独立的格局和条件,达成“马来亚联合邦协定”,但对于槟城它是特殊处理的。
于是第二个结论是,当英国在1948年推出“马来亚联合邦协定”时,刻意把新加坡拉出来,使之继续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因为新加坡不列为马来亚联合邦之内,也在1948年刺激槟城的途商和峇峇精英振臂疾呼槟城不要加入联合邦,宁可保持如新加坡的地位继续由英国统治。
当然槟城的政治运动是失败的,它也不能与新加坡相提并论,其结果是被纳入联合邦,这是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虽然槟城华人觉得很委屈,但英国人也似乎用另一种方式来安抚华人之心,那就是在联合邦协定生效后的第三年(1951年),它物色了一位峇峇精英成为“新科议员”,这个人就是后来在政坛叱咤风云的林苍祐医生。主要的目的是配合现实情势,以在槟城孕育一个华人主导政权。
因此第三个结论是林苍祐亮相政治舞台,成为当时的一个重要政治象征人物,主要是因为林苍祐有很奇特的政治背景,因而被英国政府刻意培养他成为未来的接班人。他先是被“钦点”成为首席议员,被安排接待国际人物,也被鼓励成立政党参加议会选举,以便将来能顺利接管执政权。
林苍祐就是一步一脚印地攀上权力的高峰,但出乎意料之外,林苍祐在独立前夕不接受担任首任槟州首席部长,反而推荐其同僚王保尼成为首席部长。就这样槟城掀开了王保尼的年代而不是林苍祐年代。但这无损于林苍祐的形象,他反而在独立后的一年(1958年)成为全马华人的领袖(担任马华总会长)。
这一身份的转变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反而与巫统闹翻而被架空权力。一怒之下的林苍祐辞卸了总会长(1959年),更在1961年退党另组新政党——民主联合党与马华搞对抗。无奈时机不成熟,林苍祐在1964年的大选打不倒联盟,只能屈居成为反对党领袖。
又是经过5年的煎熬和考验,林苍祐摇身一变,以民政党的身份参加大选(1968年成立民政党,并促成民主联合党解散,党员转移民政党参加1969年大选)。果然一鹄中的,林苍祐再一次展现其个人魅力,领导民政夺得槟城执政权。改朝换代也让林苍祐发挥更大的功能。最重要的是在70年代面临经济萧条和萎缩的槟城(因为已失去自由港),迎来了一位政治奇才在短短的廿年内把槟城打造成世界第三大电子工业城,被形容为东方的矽谷。
这种能耐和成就使到林苍祐名留青史而被尊称为“槟州发展之父”。
林苍祐的个人成就固然标青,但更重要的是他开创了一个华人主导的政治局面,直到今天我们还在津津乐道。
我所提出的“三个结论”也许是具有争议性的,欢迎赐教和指教。 
刊登于2012年7月2日《光华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