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5.6.15

评东姑拉沙里的“新论” (天下纵横)



不知是善忘或是思想有了转变,一度曾是政坛红人的东姑拉沙里建议大马不应再出现种族政党及宗教政党。唯其如此,才能重新团结新一代人。
虽然他预见这样说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但他认为种族及宗教政党是英殖民地留下的遗物。
其实如果没有人挑起种族矛盾和冲突,各族人民自我生活是不成问题的。但如果介入政治纷争或煽起种族情绪,那就会使问题较复杂。正因为马来西亚社会的特征是各民族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也就引致战后(1945年)成立的政党都包含种族的因子在内。例如1945年成立的马来国民党就是纯粹马来人的政党;也在同一年成立的民主同盟党就以华人为主导,虽然它标榜是多元性政党。
及后1946年成立的巫统也是以马来人为政治对象;还有1949年成立的马华公会及1946年成立的国大党则分别属于华人和印度人的政党。
即使在后来出现左倾的劳工党(1951年),仍然以华社为争取对象;而在1955年出现的人民党,同样是左翼政党,但以马来人为主导。虽然这两个政党存在着种族倾向,但不妨碍它们用意识形态团结起来,因而在1957年有了“社会主义阵线”(社阵)这个组织。
同样的 ,以右翼为政治立场的巫统、马华及国大党就组成联盟(1954年)。换句话说,它们用相近的政治目标结合在一起。
但不论各政党间如何强调它们是非种族性的多元政党,它们都不能否认有种族倾向。例如早期的社阵即使有马来人或印裔候选人,但绝大多数是在华人居多的选区取胜的。
即使在后来(1969年)崛起的民政党、民主行动党及人民进步党都不能否认它们是根植华社的。民政在槟州的执政是因为它取代了马华公会;而行动党在城市崛起也是靠华人的支持起家;人民进步党在吡州的成就也离不开这一事实。
让我们再回头看,当年(1951年)拿督翁离开巫统而成立马来亚独立党时,初期也是标榜多元性的,但在后来易名为“国家党”(1954年)后就逐步走回马来社会;尤其是在1955年普选全军覆没后,拿督翁也不得不打种族政治牌才勉强能够在1959年的大选在登嘉楼取得一些席位(这个党在拿督翁1962年逝世后无疾而终)。
1989年,角逐巫统主席职失败的东姑拉沙里(1987年)也在两年后另起炉灶成立46精神党,这也是一个种族性政党,与巫统大同小异。当1990年大选失利后,东姑拉沙里就将党易名为“46马来人党”,这说明了一个政党若不依附一个种族作为生存的基本盘,它将难以持久的。
由于东姑拉沙里的保守政治也导致他在1996年解散46马来人党,集体回巢巫统。
从这样看来,种族政治尚未成为过去,它依然是我国的主要政治格局。

刊登于2015年6月22日《号外周报》第740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