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9.2.16

黄惠康vs张念群 (跃马扬鞭)



这是一则有趣的新闻,也发人深思。事缘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黄惠康在大年初七(214日)偕国防部长希山慕丁到后者的柔佛选区(森波浪区)参加巴罗开埠100年的新春团拜时,当场以大使名义捐赠给相关选区的八所华小,共4万令吉(也即是每所获得5千令吉)。这本来是一种心意的表达,以便在新春佳节做些善事。
但这种善举也招来善意的批评,柔佛古来国会议员张念群的间接回应这样说,一国向一国捐款一般只在重大灾难发生时。不过今天的(相关)华小,并非经过突发事件如大水灾,而是跟其他华小处境(相似)。这显示出就连中国大使也知道华小遭遇不平等与不公平的对待。
同时张念群也说,希山笑纳黄惠康的捐款,反映出国外使节比我国部长更知华校的困境。
从上述的评论来看,她是“借题发挥”来“讽刺”我国政府支持华校不足,而不是反对或批评中国的聊表心意的捐款。
也许张念群知道,也许并不完全知道中国大使馆一向都有作出捐款,例如黄惠康说,他就任3年来走访10个州,也参观约20间华小和独中,总共捐了50万令吉。因此这次春节访问华小也只是循例而为,没有什么不良的意图。
他又进一步说,如果有任何的国会议员有心向中国贫困山区的希望小学捐款,他一定欢迎,也不会说对方是干政。
很显然的,黄惠康的回应是试图淡化因捐款引发的舆论会进一步被人曲解,乃公告中国使节都有这样的惯例。
如果我们不善忘的话,黄惠康大使在去年中秋佳节时访问茨厂街所说的话也引起外交风波,且被某些方面解读成对“内政”的干预。但黄惠康的“娘家论”也以高姿态表达一个国家对海外华人的关怀,完全没有涉及国籍的问题(在1955年时,周恩来在出席万隆会议时也已表明支持海外华人入籍所居国,不再保持双重国籍的身份。即使在1974年马中建交公报中,也提及不再存有双重国籍事),所幸有关的争议不久后在相互谅解下告一段落。
因此黄惠康说,作为中国驻马大使的他(负有的)使命(是)神圣而艰巨(的),如履薄冰,有时不小心会得罪和伤害某些人。对此他要向所有人说声对不起,他无意冒犯马来西亚的任何朋友。
张念群也就顺水推舟,在正面回应黄惠康时,她也称赞黄大使是“雪中送炭”,而她从未质疑其善意,也未指大使干预内政,希望有心人不要扭曲她的谈话。接着笔锋一转,张念群的真正用意是指出我国华小的拨款已减少一半(2014年一亿令吉,2015年减少为5000万令吉)。这叫做“项庄舞剑,志在沛公”。反之,黄惠康也不是不知道张念群的用意明显,但碍于外交关系,免得因这小事酿成节外生枝,也就选择避重就轻,顺把中国的希望小学也拉进来,除了欢迎外界捐款,包括国会议员的热心外,也绝不会说这样做是干政。这种将焦点模糊,带入另一个境界的比喻,以便转移视线,体现了黄惠康的四两拨千斤的太极高招,既不让政府感到难堪,也不故意刺伤张念群,更捍卫中国捐款的正当性。因此黄惠康与张念群的一来一往看似刀光剑影,实则是隔空交手点到为止,结果是和气收场。
当然马来西亚的华教面对的各项挑战是众所周知的,但若与印尼和泰国比较,我们显然坚持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华教系统。
有人因此说,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国家保护中华教成长的典范,也比新加坡更为普及。
在目前,马来西亚共有1294间华小,可惜有40%的华小其学生不超过150名,而独中有60间及国民型中学有78间。
如果说华小生有60万名,独中生有8万名及国民型中学有12万名,则加起来有80万名在籍学生是受中文教育的。也因为有此普及,马来西亚华校生到中国和台湾深造的人数越来越多。一般统计,台湾在籍大马生1万余名至15千名;而中国有在籍大马生6000余名。
虽然比较起来,马来西亚的华教是海外国家最耀眼的,但它面对法令的限制,拨款、基金的减少、老师及学生的短缺等问题的困扰,若不从中整顿,恐怕再过10年印尼的华校将会迎头赶上我们了。因此华教的代表性团体增加与中国使馆的联系,寻求支持,看来也是其中一项值得进行的工作。

刊登于2016年2月29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