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8.12.20

名人恩仇录九

 马哈迪vs.安华

本期要讲的大人物是与国运和国事紧密相关的。从他们介入政治开始,命运注定他们是不折不扣的“政治动物”,而且是相生相克的,他们生来是为政治服务的;为政治而斗争的。但他们在后半生的斗争竟如同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与周瑜,后者十分不服气前者样样走在前面,盖过了他的风头,因而衍生了一句谚语:既生瑜,何生亮?这话也说得不无道理,因为在日后的斗争中,我们才厘清上述谚语是怎么一回事。

客观而言,本期的主角马哈迪(1925— )是天生的政治奇才。虽然他在1964年才正式踏入政坛而当选吉打州的国会议员(时年39岁),这是他第一次出任国会议员,但在东姑的内阁中没有他的份。他旋后被委为联邦销售局主席,总算拥有一些权力。

原本在参加1969年的大选胜出后,他被委为部长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至少是一名副部长,但大选的结果让一切成为泡影。马哈迪首次落选了,他极不服气指责是东姑错误的领导所致,没有思及提高马来人的经济地位,反而经常喜爱玩桥牌、赛马,没把心思用在国家发展上。

在马哈迪发出猛烈的攻击后,他进一步促请东姑辞职,向人民谢罪。这也导致东姑老羞成怒,通过巫统理事会将马哈迪开除出党。

即便在1969年大选过后,国家爆发种族冲突流血事件而进入紧急状态,权力也转向新成立的国家行动理事会,由敦拉萨担任主任。在国会被终止期间,担任行委会主任的权力是十分大的。在没有国会底下,一切交由行委会处理,包括在1970年推出的新经济政策。

这也意味着东姑大权旁落,但仍担任挂名首相一职,任何人都不敢替马哈迪说情。直到19709月敦拉萨正式拜相后,整个国家的权力才移交给敦拉萨。

也是在那一年,马哈迪出版了他的成名作《马来人的困境》,正好配合新经济政策的愿景,也就让马哈迪取得一张重新加入巫统的船票。

虽然在名义上,马哈迪的著作被禁止,但也没有人可以阻止这本书普遍受到欢迎。

1971年,马哈迪被敦拉萨接纳返回巫统,这应是得利于哈仑(前雪州大臣)的协助。

在回巢后,马哈迪的第一个动作是毫不掩饰要争夺党内的高位,他在1972年角逐党的副主席,但不幸败选。

虽然如此,敦拉萨还是在1974年的大选委派马哈迪角逐国席。在胜出后,他三级跳地成为教育部长。这个高位(经常被视为当首相前必经之路)也有助马哈迪在党内巩固力量,因为当时教师是巫统的最大资源,老师的吃香也在党选中发挥出来。

1971年敦拉萨结束紧急状态,重开国会时,他已作好部署将反对党收编,因而在1972年有联合政府的出现。伊斯兰党在丹州与巫统合作;民政党在槟州与巫统合作;人民进步党在吡州与巫统合作;而砂拉越人联党则在砂拉越与亲巫统的政党合作。

在敦拉萨的大刀阔斧下,马哈迪也水涨船高,地位不断攀升。

另一方面,我们的第二主角安华依布拉欣在80年代登场了。他是马大的毕业生,早年参与学生运动而头角峥嵘,成为比伊斯兰党更受欢迎的新一代的穆斯林青年领袖。

安华(1947— )出生于普通家庭,没有强大的政治背景,但因为他的组织Abim(回教青年运动)在70年代形成强有力的新生代穆斯林,也就使到安华在时机巧合下,崛起成为风头甚健的学生领袖。

1971年,安华也摇着一本《马来人的困境》大力支持和宣传马哈迪的理念。

1974年,安华领导华玲的反饥饿运动,共有万人以上参加,声势十分浩大,也让政府感到不安,乃在1974年将安华逮捕入狱,直到1976年才加以释放。

也是在这一年,敦拉萨病逝,由胡先翁继位首相。他本来要选内政部长加沙里出任副首相(敦拉萨在1972年曾尝试重用加沙里,但加沙里却选不上副主席),不料在三位副主席强力反对下(他们在1975年被选为副主席,依序是嘉化峇峇、东姑拉沙里及马哈迪),胡先翁只得从三位副主席中选一人出任署理主席兼副首相。

最后在心血来潮下,他突然“钦定”马哈迪为上位的人。这令嘉化及东姑拉沙里十分不满,但权力在首相手上,任何反对都无济于事的。

马哈迪被视为未来的接班人后,也就在这期间建立起他和安华之间的微妙关系。不过尚不算过从甚密,而是彼此都惺惺相惜。

原本安华是被敦拉萨倚重,建议加入巫统,但安华未答应。因为他与伊斯兰党的关系融洽,也在1977年当伊党被国阵开除而陷入群龙无首时,伊党曾游说安华加入,并成为伊党的领导人。

但安华没有接受,也致使伊党在1978年的丹州选全面失败,被巫统取而代之,伊党只剩下可怜的2个州议席。

1978年丹州选举巫统大捷后,国阵也在同一年举行全国大选,取得良好成绩。这也证明即便胡先翁开除伊党出国阵,也没有影响国阵的不败地位。

1981年胡先翁宣布退休时,他就将相位直接交给马哈迪,而马哈迪在此时也布了一个局,宣布让党员投票选出署理主席,胜利者就担任副首相。

这时有两人角逐,其一是身为教长的慕沙希淡;其二是身为财长的东姑拉沙里。一时之间,较多人看好东姑拉沙里,因为他有强大家族背景。

可是开票的结果却是教长胜出,这说明了教长能够影响甚多巫统教师投教长一票。

其实,马哈迪当年的心愿是偏向慕沙而不是东姑拉沙里。在东姑之后,国家领导人就被分开而不要重叠。东姑拉沙里也因这个阻力被卡住当不成副揆。

就在马哈迪立定脚跟后,安华开始将眼光投向巫统。其因由是这样的:当1980年,在胡先翁当政下,他同意将社团分成两种,一种是政治性质的;另一种是俱乐部性质的。因为这种区分很混淆也引发不满。例如民间发现盲人协会也被列为政治社团,但这又与政治有何关系?

在各民族强烈反对社团修正法案下,安华被推举为各民族的领导,直接向政府交涉。

经过讨价还价,民间终于打胜这一仗,政府宣布取消社团修正令,安华的名气也从中升起。

1981年,在马哈迪正式拜相后,他被告知安华有意加入巫统,先是感到惊愕,因为照理安华应加入伊党。可是经马哈迪分析后,他也认为安华加入巫统对双方都有利。

还有马哈迪澄清不是他招安华入党,而是安华要进入巫统。因为安华说他有意将Abim的思想灌输入巫统,再通过巫统把政府回教化。对此马哈迪也不得不佩服安华竟能说服Abim同意他加入巫统。

在当时,马哈迪形容安华已被各族人民视为不平凡的回教领袖。

令马哈迪惊讶的是,当他在1982年改组内阁并委任安华成为副部长时,一个令人担心的预兆出现了。安华表示失望未被委为正部长。

1982年党选时,安华决定角逐巫青总团长成功。马哈迪说他已经意识到安华的用意,但不能阻止他参加党职选举。

尽管马哈迪对安华有戒心,他还是在1983年委任安华出任文青体育部长(那年安华才35岁)。

1985年后,慕沙虽再赢得署理主席职,保住副揆职位,但他发现到他已被排除在核心之外,而马哈迪的核心人物是达因(财长)、山努西(吉州务大臣)和安华。他们成为马哈迪的“内阁中的内阁成员”。

1987年在倍受冷落下,慕沙希淡竟来一个大翻转,与他的政敌东姑拉沙里联手在党选中与马哈迪直接对垒。

这是一场生死战,如果马哈迪的A队阵营胜了,他就拿下全部;如果输了,就失掉一切。

 

东姑拉沙里组成的B队也不是省油的灯,他的目标是推翻马哈迪政府,但他抓不到马哈迪阵容的精英,能使出鬼马战略的达因与安华都在马哈迪阵营,打起仗来也觉得信心有余。

讵料,这一场对国家影响至深的党选最后是A队胜了,B队败了。这意味着,B队的人马不能再任部长,权力完全移向A队。安华在当选副主席之后,被跃升为教育部长。

东姑拉沙里一派不服输,决定通过法院寻求党选无效。在一系列的重大斗争中,巫统被列为非法组织。

双方从党内打到法庭,又从法院打到党外,最后是以大选见真章。

1990年的大选,东姑拉沙里组成的46精神党联合行动党与伊斯兰党,再加上沙巴团结党组成反对党阵线,准备撼动国阵政府。不料适得其反,东姑拉沙里跌了一跤,除了帮助伊党拿回丹州政权外,46精神党才拿下8个国席,已失去对国阵的威胁。

就在东姑拉沙里意兴阑珊之际,马哈迪于1995年拉拢46精神党(后改成46马来人党)回巢。在东姑拉沙里同意下,马哈迪意有所指的把矛头对向安华。

这是因为安华犯了马哈迪的大忌,在1993年党选时,竟逼走嘉化峇峇而坐上署理主席之位。马哈迪先前有劝安华放慢一些,但没有收效,也就判定安华下来的日子并不好过。

就在1996年的党选中,安华虽然仍担任署理主席,但阿都拉(B队领袖之一)成功地挤回党副主席。

因而当安华在1998年跌马被革除党内外一切职务后,阿都拉却“塞翁失马”,挽回败局,且在1999年出任党署理主席兼副首相。安华在大势已去下却意外地组成10万人的游行队伍,掀起“烈火莫熄”运动作为长期斗争。

就是在1999年,安华组成国民公正党,联合行动党和伊斯兰党组成“民联”向国阵叫阵,,结果“革命”只成功一半,却带来了今日的后遗症。

如果详读马哈迪的回忆录,他是不可能与安华妥协的。虽然在2018年大选后有承诺两年后由安华接班,但在没有结果下,希盟失去政权,马哈迪和安华又被排斥在政府门外。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其发展,不在这里描述了。

直到今天,没有人知道马安之争的后果是什么?不过可以推断的是,他们是一对“无法终老”的政治冤家。为什么呢?下来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而历史将有一天会完整地书写马哈迪。

刊登于2020年11月21日、11月28日及12月5日《新生活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