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4.5.21

疫苗是唯一救命“稻草”?

马来西亚因新冠肺炎(Covid-19)的恶化而进入一个严峻的时刻。在520日的确诊数字竟是最高点,达到6806宗,且有59人死亡。

消息传开,朝野莫不震惊不已,这意味着马来西亚已被列入世界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前景不明。

根据卫生部提供的数字显示,自从2020125日发现第一宗新冠肺炎病历后,先后共429天,马来西亚已不再风平浪静,而是疫情突告飙升。截至2021520日,已经有4923百零2宗被确诊的病例,并有2099人死亡。

519日时,我国确诊病历日增6075宗,打破了6字头。未想时隔一天,我们又迎来最新高病例,较19日增加了12%。其中最多患者来自雪兰莪,日增2277宗;吉隆坡排第二,日增655宗;下来是柔佛615宗及砂拉越608宗。这显示了相关州属仍然居高不下。从今年512日开始的MCO 3.0下,已有许多行业不仅停止作业,更有数不尽的熟食小贩及摆地摊的小贩叫苦连天。但是令人叹息和不解的是,为何马来西亚截至515日,只有73万人接种疫苗,而登记要接种的民众在3月份有742万人;到了4月份,已有900万人在登记名单中。对此科学、工艺及革新部长凯里对仅获得百万剂疫苗感到不满,离目标太远。因此他希望到了年底会有80%的民众或2650万人已接种疫苗。

以马来西亚共有33百余万人口来算,如果要等到全面接种疫苗,恐怕要排队到2023年。即使我国可以在年底达成目标,但现在距离年底还是半年有余。在这段期间内,情况如何变化?我们不得而知。

就一般的常识而言,当下最主要的救命“稻草”就是进入合格与足够的疫苗。目前所知有辉瑞疫苗(占20%)、阿斯利康疫苗(占10%)、中国的科兴疫苗(占21.9%)及中国康希诺疫苗(占10.9%)和苏联的Sputnik V.Vaccine(占10%)待进口,而世界卫生组织的Covax,供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国家申请疫苗供应。

虽然接种疫苗不意味着可终生免疫,但有得提早打总比迟迟才轮到接种,那可能是另一个潜在的灾难的来临。

当然若拿马来西亚的疫情与其它国家的疫情相比较还是不算非常糟糕。例如美国已有33百万人被确诊,而有60万人死亡;印度有25百万人被确诊,而有28万人死亡。巴西有15百万人被确诊,而有44万人死亡。印尼有170万人被确诊,而有48千人死亡。日本则有7万余人被确诊,而有12千人死亡。泰国有119千人被确诊,而有703人死亡。新加坡有6万余人被确诊,而有31人死亡。

由此显示,马来西亚远不如美国和印度的严重,但却比泰国和新加坡为多。

当下被确诊的全球病例是1亿65百万人及334万人死亡,马来西亚的情况只能算是小儿科。问题是马来西亚所采取的急救措施无法赶上疫情的传播速度。例如从第一波疫情(20203月到6月)到第二波的疫情(20201月至3月)及第三波的疫情(20215月起)的时间表来看,只是一年有余,已显示疫情在快速地扩散和严重化,必须尽快输入疫苗。不然单靠采取罚款措施和限制措施只是治标不治本。

再者,马来西亚的多元种族及多元文化的特性,各民族有不同的宗教和习俗,即使相互往来不多,也因风俗的不同而可能未能全面顺应较严苛的措施。

这些差异是造成互不干涉的主因,久而久之,马来人住在甘邦、华人住在新村及卡达山人和达雅人住在长屋成了深入民心不变的印象。不过这些地区环境与生活条件的改善是至为重要的,不然将因人多居住在一起而容易被传染病毒。

另一方面,一向不为人关注的经济大问题是马来西亚芯片的生产受到打击,因为疫情的严重迫使相关工厂或半开工或停业,而减少出口,导致苹果手机缺乏零件而减少应市。

马来西亚除了吸引跨国公司在马来西亚设厂外(约10家),另有40家较中小型的半导体零件生产的工业。如果马来西亚决定更加严格的“封城”,必然会影响相关工业的生产,则马来西亚在2019年达到287.6亿美元的营业额将会在2021年有所收缩。

其实政府已用尽一切方法来阻止疫情的扩散,甚至也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直到81日。若因病例激增而进一步封锁工业生产,则将会对经济的运转造成不可测知的损失。

因此在政府尝试用各种方法来防止疫情恶化和变种的当儿,当下最好的策略还是赶紧购入合格疫苗。我们已不能长时间等待“上帝开恩”,病毒是毫不容情的人类杀手,它的敌人就是疫苗充足供应市场,不要再眼巴巴看着人类死于非命。

我们感到兴趣的是,沙巴商人说要捐出2百万剂的科兴疫苗,又被说是错误讯息。到底是怎么一会事?有待当局解开。

 刊登于2021年5月24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