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9.1.04

(A) 地方散记

(01)从莱特铜像说起
槟州政府秘书拿督依士迈于日前说,州政府已在6个月前决定将殖民地时代遗留下来的纪念物拆除,因为这对一个独立的国家来说,是有损其尊严的。同时,州秘书希望一些属于私人建立的殖民地纪念物能彷傚政府的作法。

州秘书亦透露,州政府打算更换大城市的名,如乔治市,北海等名称,以符合国家化。

莱特之铜像本竖立在本屿高等法院左侧旷地,已于昨日移入博物馆,作为政府拆除殖民地标志之先声。

莱特是18世纪下半期人物。当时正值英国工业革命时代,也是英国急寻原料和开拓市场的时代。英国自1588年在海上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后,一跃而登海上霸王之座。在当时与英国争夺殖民地者有法国和荷兰等,所以英国佔有殖民地不是一帆风顺。

以“贸易就是战争”的口号,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成立在1600年)向东方进军。尤其是英国失掉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美国在1776年宣佈独立,1783年英国被迫承认之)。大不列颠更把权力的鞭子伸到东方的马来半岛和澳大利亚洲。另一边,法国在东方亦与英国争一日之长短,英国便想到要在东方寻一良好军港来抗衡法国在缅的优良军港。同时,英国与中国的贸易渐增,寻找一个停泊站和转口贸易站也成为主要任务。

莱特作为英国东印度公司代理人,看中了槟榔屿这个山明水秀的地方。

莱特年轻时常来往印度马来半岛之间经营生意。他熟习马来语和当地风俗习惯。他看中槟榔屿,但初时东印度公司对此地不感兴趣。后来英东印度公司认清槟榔屿为要塞之地,莱特便开始尽力想佔有槟榔屿。

击败吉打佔槟城
1784年,槟榔屿的属有者吉打苏丹适逢内外的压力(内部大臣反叛,外则暹罗进攻),要求英军保护。莱特一见机会来了,便上书东印度公司,要求与吉打苏丹谈判。谈判延至1786年才开始,莱特为英代表团团长。双方缔约,英租借槟榔屿,每年3万元租借费,而英军需保护吉打免受暹罗侵袭。事实上,英军没有很好履行后者缔约。

谈判结束,1786年7月15日莱特从印度率舰队登陆槟榔屿,英国的国旗从此飘荡在这土地上。这天适英王太子威尔斯(Prince Wales)诞辰前夕,就将该岛命名威尔斯太子岛,并将岛上的市镇以英王之名命为乔治市。槟榔屿开始新的一页。

严格的说,莱特佔有槟榔屿,是基于为英国的利益,牺牲殖民地利益为出发点,所以他的动机是不良的。我们很难说他是为槟榔屿的前途而奋斗,他也未照顾吉打利益。

由于这样,在1795年,吉打苏丹曾一度企图用武力取回槟城,可惜被早已严阵以待的英军击败。1800年英国更进一步迫吉打苏丹将威省割于英国,把威省併于槟城之内,年租只1万元。

莱特佔领了槟城,实行宽大土地政策,鼓励人口移居。1788年槟城只有1千人左右。到了1804年,槟城人口增加到1万2千人左右。当时移居者以华人为多,马来人,印人及欧人亦有。当地人民勤劳俭僕,努力发展商业贸易,繁荣了槟榔屿。

渐渐地,槟城从默默无名演变成贸易集散地和军港区。当时,在槟城服务的官员中,有一位闻名大人物──莱佛士,他是后来开拓新加坡者。

彻除殖民地遗迹
有人说,没有莱佛士,就没有新加坡;没有莱特,亦就没有槟榔屿。这未免过甚其词。事实上,在建设新加坡和槟城贡献最大的,是当地的人民。今天繁荣的迹象都是他们的血汗铸成的。

马来亚于1957年独立,1963年后成立马来西亚。我们从历史的源流知道,马来半岛是属于当地人民的,不是英国的,更不是莱特他们的,所以州政府移殖民地之风,易外国化之策是非常明智之举。我们是不应为侵佔者大书特书其戊牷A而是应该给适当的评价。

我们希望州政府能大刀阔斧,不但在物质上拔除殖民地的遗迹,更要在精神思想上消灭殖民地官僚作风。之前,砂劳越事务部长丹斯里天勐公朱加曾痛斥海外官员之高傲态度,这是藐视我国的尊严。欣闻政府已採步骤调查。最近的联邦大法官由本地人担任,就是一项良举。

20世纪60年代的今天,殖民地政策已为人所痛斥。联合国更标明殖民地不钗s在地球上。我们希望,我国政府能够在将来乾淨地、彻底地消除殖民地政策和作风,是时候把殖民地送进博物馆了。


-- 1966年6月10日
(02)名胜地旧关仔角
槟榔屿是个很小的岛。小小的岛蕴藏着无数的名胜地。那也许是槟榔屿人杰地灵的缘故,也许是因为岛的周围有山有水有林有人点缀着。数不尽的风光,令人陶醉,令人嚮往。说它是一个最适合旅行和渡假的好地方并不过份。

在乔治市码头不远处,躺着一个迷人的胜地──关仔角(The Esplanade)。后来在北方路近海处闢了一块名胜,建了一座长约1英里的低堤,命名为新关仔角,因此人们也惯称靠码头处之胜地为旧关仔角)。我所要叙说的就是所谓的旧关仔角。

关仔角是本城最先开闢的地方。不知经历了多少沧桑,它才铸成今日的境地。今天的它像一首听不厌,听不完的歌,令人常常想到那儿去盘桓,去解闷。你到过关仔角一次,以后就会很想再去。假如你没到过关仔角,而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相信你一定很想来。这是一个大众场所,各族的人民经常在此乘凉。她的一切是美丽和可爱的,她是一个惹人和讨人缅怀的地方。

新加坡有个康乐亭,它的一切极像槟城的关仔角。康乐亭的四周围有政府大厦,有高大的建筑物。在海岸有一条长长的堤,有一个公园,有一个摆夜市的地方。康乐亭所有的,关仔角差不多都有了。

首先登入关仔角
你不要小看关仔角这块地方,槟榔屿的开闢史就从这裡讲起。180年前,莱特与吉打苏丹鉴订一条割让槟榔屿的条约后,就持着大不列颠的旗帜,从印度乘军舰横渡马六甲海峡,迅快地、轻易地登上了关仔角。那个时候,这块地方荆棘丛生,蚊虻众多,古木参天,又是沼泽遍地。

莱特清闢这块地方以后,就把大英帝国的国旗竖在岛上,颁佈了大英帝国的谕告:“余今奉总督(麦克浮爵士)及孟加拉议院之训令,今日佔据此岛,名槟榔屿,今称威尔斯太子岛,并奉乔治三世之命,监视不列颠国旗竖于岛上,以供不列颠东印度公司之用。1786年8月11日,即威尔斯太子生日前夕,特立誓为证。”继后,又命名这块新闢的土地为乔治市,用以纪念当时的英皇乔治第三。

从那一天起,槟榔屿就踏进殖民地时代了。槟榔屿的开闢史人们都从这天说起。

更重要的是,1786年8月11日也是大英帝国侵佔马来西亚的开端,关仔角成为第一个被英国侵佔的地方。让我们从历史上去证实这种说法。

往后在1819年,莱佛士佔有新加坡。1824年,在英荷条约中,英从荷手中取得马六甲。1826年将槟甲新併为海峡殖民地,受英国管辖。到了 1874年,邦咯条约签署后,英国在马来半岛成立参政司制度,大不列颠的双手便插进来干预半岛的内部事务。不久后,整个马来半岛的土地都隶属大不列颠。至于砂劳越和沙巴则在1888年完全沦为英国的保护邦。

在殖民地时代生活,风风雨雨的飘过了百多年之久。到了1957年马来西亚联合邦才宣告独立,1963年马来西亚联邦成立。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年第一次大战时(1914年),有一艘德国的军舰从中国的山东青岛怆碎的逃到本屿的关仔角海面避难,岂知有一艘俄舰穷追不放,在千钧一髮时,德舰反攻一炮击俄舰,终将俄舰击沉于此,成为历史陈迹。这轰然一响的大炮声,惊动了本屿的居民。在第一次大战中,槟榔屿只为此炮声所波及而已。

可是在第二次大战时,槟榔屿就遭到日寇的蹂躏。1941年12月11日日军了,炸了槟岛,尸体遍野,目不忍睹。日军阀佔据了槟榔屿,在关仔角的英政府机关当然被他们佔去了。他们在关仔角建造了临时军用仓库,后来终被盟军用炮弹勐炸,其中有些爆炸在关仔角海裡,有千千万万数不尽的鱼儿都浮死在海面,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是也。

槟州命脉围广场
一块大大的空旷草场,一座古老破碎的堡,一道长长的低堤一片浩瀚无垠的海洋,一竖古色古香的大钟楼,一处濒临海的食物摊格,加上竣工的花园,构成了关仔角。

白天的关仔角是谧静的一片,她的主要道路The Esplanade往来稀少的车辆,长堤上踯躅几个钓鱼郎,广场上没有人群,只有几个人静躺在树荫下呼呼入睡,静静养神,一切像静的世界。但其旁的市议会在忙碌一片。

在广场后边的莱特街,就不清静了,而是车辆穿梭往来;尤在上和下班的时分,更是热闹。

在广场的左侧,是市议会的两座大厦,乔治市的发展和建设都在这裡起草,然后激辩,然后通过或否决。纳税人也在这裡缴付门牌税、水电税等等。

在广场的后边,隔着一条莱特街,有一座灰白色的建筑物,就是州议会大厦。槟威的24位民选代议士也常在这裡举行群应会。

州议会的左侧是移民厅,再越过一条马路时,可以看见一座五颜六色的九层楼大厦,这是州政府的行政大厦。大厦内有首席部长行政议员及秘书的办公室,还有很多部门,如工商、经济、教育、新闻、旅游、乡市发展、电讯、邮政等等皆集中一身。立院通过的政策和议桉都在这裡履行。

立法议院的左侧不远处,是槟城的法庭和图书馆。因此看看关仔角的四周围,就可知道这一带的重要性了,这一带可说是槟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回想当年莱特在此颁召号令,今日的州政府何尝不是在些一带立法行策呢!

-- 1966年8月9日
(03)橙黄色的关仔角
让我们说回关仔角本身。在广场的右侧是一座凋谢的古堡。这座堡垒是莱特当年来时兴建的。该堡命名为康华丽斯堡(Fort Comwallis),以纪念英国第一任印度总督康华丽斯氏。这座堡没有马六甲古堡那麽悠久,那麽实在地有历史意义和值人凭弔的地方。它已破落,随着大不列颠帝国光辉的逝去,它也渐被人遗忘。

古堡上仅剩10尊大炮,其中一尊是有轮载着,除外便一无所有。目前市议会已局部拆除该古堡。我想,既然没有历史意义,同时又是殖民地的产物,州政府都已经拆除莱特铜像,那麽这堡更应该拆了,只留下象徵性的城堡便可。

现在,市议会花费17万元在那裡建立一座美轮美奂的花园和夜市摊,内中有小型凉亭、水池、喷泉、摊格、儿童游乐场,为关仔角锦上添花。

在古堡后边的交叉路中央,竖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关仔角大钟楼。它发出的叮噹钟响会告诉你现在是甚麽时候。你知道它很实用美观,但你知道它建在甚麽时候?为何而建?在这钟楼的四周围,写下这麽一行字:“此钟为谢公增煜赠与本城者 ,盖以志维多利亚女皇登基60週年纪念也。”
查英女皇维多利亚在位凡64载,登基于1837年,卒于1901年。她登位60週年是在1879年,当时所有英属殖民地都得普天同庆。槟榔屿当然不例外,是故本城巨富谢增煜花14万金铸造此座大钟楼,以资纪念鑽禧典庆。

另外有一座欧战纪念碑矗立在长堤旁。每逢樱花时节,官民到此献花致敬。

霓红灯下人间情
夕阳无限好,夜幕景更美。

黄昏时分,关仔角是很美的,橙黄色的一片。夜幕低垂,显得更美。夜的关仔角不愧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是美丽的。

黄昏时,浏览在关仔角的长堤上,看看雄伟的海洋,听听海涛的节奏,你的心情会跟着舞踊,你的脸色会充满喜悦。青年的朋友,你忧悒吗?你痛苦吗?你失望吗?你沮丧吗?那麽到关仔角去看看浩淼的海洋,欣赏一下夕阳的美景,把你的眼光投向水平线,望得远远,越远越好,并让你的心胸跟海洋一样的阔和深,你就不会有所蹩扭和对现实感到失望和忧悒了。

夕阳一过,夜幕渐垂,关仔角旷场周围的十五盏灯发亮了。在古堡角落旁远矗的一座灯塔,霓红灯一闪一耀,指示着船隻,告诉他们这裡是靠岸了。

夜间人潮渐渐涌来了,尤其是在假日和大日子时,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来,不分种族,不分阶级。来的人是一堆堆,一簇簇,一对对,孤单单……。一堆堆的围在广场上,小孩子们就高唱高喊,大人们就谈笑风生,也有时看看天上的明月和数数天上的星座。

有些小孩子拉着爸妈的手,跑向长堤,然后遥指海中的点点渔火,又望着天上的点点星火,他们会问,海上的是不是星光的倒映?在这分辨不出天和海的时候,老花眼睛的父母们会回答说:都是一样的,在夜的揉合下,一切都显得没有差别,都很自然和优美。其实不必分辨他们,你只要静静的观赏,就有无穷的乐趣。

一对对的伴侣,有者坐在旷地上,拔着草地上的野草,双眼寻找天上的牛郎织女星。有者坐在长椅上,面迎着海风习习的吹荡,让风儿把两颗心吹得更紧密。有者坐在长堤边,背着海风互诉衷情,更让双方的感情像海涛一般有节奏地波动。可是,年轻的一对对“诗人”们,希望你们的爱情基石不是建在旷地上、长堤边、长椅上,而是在生活的战线上双双建立起来,不然这种爱情就像在沙滩上筑屋一样,经不起考验。

假如你是孤单的游玩关仔角,那也不必腼腆,旷场是那麽大,长堤是那麽长,你尽可选择一块幽静的地方解闷。但假如你是为寻侣而来,那我劝你回去。你应该在生活的场所找一位永久的伴侣。

夜市此刻摆卖了,你想要宵夜,可找一个合意的位置。可是,当你刚坐下时,会突然涌来十几位孩童问你:“先生要吃XX吗?我的是正料。”你会感到眼花撩乱和一阵的吵嘎,你不要紧张,坐下来静思一会儿,然后依你自己所喜爱吃的走到摊格去叫,叫卖者就会自动散了。
吃,在槟城是闻名的,也是便宜的。这裡有各色各样的食品任你选择。同时加上冷习的海风吹来,觉得乐在其中。

-- 1966年8月9日
(04)新关仔角的海堤
在槟岛近市区北岸边,躺着一条长长的海堤,是一个充满罗曼蒂克的胜地。它虽然没有旧关仔角般富有历史价值,也没有似丹绒武雅海滩为游泳胜地,但它却像个“情窦初开”,“含羞答答”的少女。恋人们更是把它视为“爱情的圣地”。这就是新关仔角,亦称葛尼道(Gurney Drive)。

新关仔角的名称是从旧关仔角脱颖而出。因为两名胜地皆濒海滨,又有类似的长堤,人们就俗称有古堡空旷地之名胜为旧关仔角,称葛尼道为新关仔角。这些分别是华人定下的,那些受英文教育者则无新旧之分。一概视其路名称之,如称新关仔角为Gurney Drive,称旧关仔角为The Esplanade。

今天新关仔角海堤公路的延长工程已完成,将原本约哩长之公路延长至超逾一哩。换言之,在发展旅游业的号召下,市议会将此名胜加以修葺扩展,以吸引更多旅客观光。

根据市议会公佈,此延长海堤及道路建筑费如下:
(一)海堤建筑费70万8千638元,
(二)道路建筑费20万9千434元,
(三)街灯费7万1千227元,
(四)测量费4千200元,
(五)谘询工程之费用8万3千334元,
(六)遭受影响的亚答屋补偿18万元,全部开支共109万4千833元。

这段延长海堤公路的工程是于1964年4月30日动工,先建海堤,1年后完成。此段公路则于1966年6月14日动工,至11月22日完成。延长的道路计长1千805呎,连同旧有的道路,全长共6千261呎。

洁白沙滩解忧悒
这段全长6千261呎之海堤公路,从邦咯律交通圈处开始至弯岛交通圈。公路平直带弯,汽车行驶在该处平稳无阻。在旧有的葛尼道处,其低堤旁植有一行行直矗高大的松柏。堤岸的对面是富贵人家的洋房高楼及一个儿童游艺场。其海滩的沙洁白如雪。白天时有三五成群的人在那儿挖蚬,或濯入海中洗澡,但这裡不是人们选择游泳的场所。槟岛有的是海湾岸,人们多选择在丹绒武雅一带游泳。那裡的海水较清凉乾淨。

现在延长的公路比旧有的公路宽整大方,是为双道路,末端延长到弯岛交通圈。这新路的末端另建有一巨型的交通圈,题名为“马来西亚花园”。不过,新堤道还没植树,海滩对面也是一片椰林,显得有点清静烦热。

总而言之,略弯的海堤,略弯的公路,高大的青松柏,低低的堤岸,辽阔的海洋,美丽的街灯,习习的海风,隐约的船隻,翱翔的海燕,构成了一幅新关仔角的图画,成为人们乘凉的去处,亦成了恋人培养感情的场所。

白天,这裡是宁静的一片,只有稀少的车辆川梭,行人更是少见。但到了傍晚,人潮逐渐涌来。人们喜欢观赏夕阳西下的景色,在水平线上,晚霞相映,红绿交辉。加上几朵飘絮的白云,横穿空际,实在是一幅绝美的景色。游人多喜伫立在海滩观晚霞、看海洋、视远山、数船隻、听海涛。此时,一切的烦恼,一切的忧悒,一切的污秽,都会在这美好的景色下倏洗乾淨。

入夜华灯初上,一对对的情侣开始携手步行或乘车而来。他们或坐在长堤上,或步行沙滩上,或倚坐长凳上,然后诉说衷情,然后山盟海誓,永不变心。罗曼蒂克的气氛瀰漫着整个新关仔角。人们都说,这裡是重工业的场所,是“打铁”的工厂。看来槟岛这项无烟囱的重工业是最发达的了。

掀开葛尼道历史
让我们再回头说说这名胜开闢的历史吧!远在第二次大战前,即1930年,市政局便计划在该地建一条“新海堤路”。当时市政局总监努力下,与地主买下该地,进行建造。1934年工程完竣,是时长510码。同年10月10日,第一阶段公路正式开幕,命名为“北岸道”。到了1935年时这段公路开放给公众人士启用时是1千970呎长。1936年2月,此段“北岸道”完成,与红毛路相通。
到1940年,这段“北岸道”已发展到2千380呎长。市政局总监决定要将“北岸道”延长至湾岛处。由于战争的原因及缺乏钢铁,此计划也就被打消了。同时,当时湾岛海堤岸常被海潮冲蚀,当局得先进行建造海堤防泛。

-- 1966年12月1日
(05)掀开葛尼道历史
让我们再回头说说这名胜开闢的历史吧!远在第二次大战前,即1930年,市政局便计划在该地建一条“新海堤路”。当时市政局总监努力下,与地主买下该地,进行建造。1934年工程完竣,是时长510码。

同年10月10日,第一阶段公路正式开幕,命名为“北岸道”。到了1935年时这段公路开放给公众人士启用时是1千970呎长。1936年2月,此段“北岸道”完成,与红毛路相通。

到1940年,这段“北岸道”已发展到2千380呎长。市政局总监决定要将“北岸道”延长至湾岛处。由于战争的原因及缺乏钢铁,此计划也就被打消了。同时,当时湾岛海堤岸常被海潮冲蚀,当局得先进行建造海堤防泛。

重新命名葛尼道
10年后,即1952年,有人建议为了纪念马来亚联合邦钦差大臣(48至51年)亨利葛尼爵士,计划将车水路改为“葛尼路”。亨利葛尼是在1951年10 月6日在雪州被杀害。不过一些英国驻马专员则不表赞同,认为车水路称不可变动,惟彼等建议将“北岸道”改为葛尼道。终于,在同年8月29日正式将新关仔角命名为葛尼道。

随着政治革命之演变及民族主义势力的抬头,于1956年,即马来亚独立前一年,有一市政局总监建议要将葛尼道改为“独立大道”。这项动议曾在市议会讨论,终在56年8月21日的会议中议决在57年8月31日正式将葛尼道改为“独立大道”。该地则称为“独立海滩”,邦咯律尾端之交通圈则命名为“葛尼交通圈”。

可是,这消息传出后,市议会财政小组开会讨论此事,反对以独立大道代替葛尼道,坚持不可更换名字。于是,名字更换不成。在马来亚独立后,此问题又提出讨论。

始终是新关仔角
市议会自从交由民选议员掌管后,新关仔角的命名第三度被提出。1962年,市议员在美化槟城的运动下,建议新关仔角一带应植有松柏遮阳。紧接着植树美化后,市议员们又建议把该处改名为“松柏道”及松柏海滩。

1963年2月市议会公共工程小组又决定将葛尼道改为“松柏道”。当此事提交到全体市议员讨论时,又展开一场大辩论。有市议员强烈反对改名称,亦有一些人以冷嘲的态度提出改名为“无名战士大道”或“半松柏道”(因为该地只有一旁植松柏)或“榴槤道”。议桉结果没有通过,又将此事交回给公共工程小组重新讨论。

事情一拖二延,直到今天新关仔角还是命名为“葛尼道”,人们也忘掉过去几度改名不成的故事。

虽然如此,市议会却从没忘记要发展旅游业。今日葛尼道的延长工程完毕,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槟州应该让我们时刻记住发展成为“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是一块真实灿烂的土地”。

如果我们记忆不错的话,在今年6月间,前槟州政府秘书拿督伊斯迈曾透露,政府将要改换数条以外国人名字命名的街道,并剷除殖民地的遗迹。但自从莱特铜像被迁移至博物馆后,我们便不见或看不到有其他街名国化。有一些殖民地遗迹被搬移掉。我们希望,新关仔角会有一个符合国家化的更名出现,或者可如上述所提,改为“独立大道”或“松柏道”或“无名壮士大道”等等。

最简单的莫过于华人称呼,自始至终是“新关仔角”。

-- 1966年12月1日
(06)谈升旗山与缆车
升旗山,又名槟榔山(Penang Hill)。在山上有一座总督府,命名美丽都(Bel Retir)。以前英国统治时,官邸升有英国旗,人们惯称此山峰为升旗山,但没有确实的根据。由于这样,国语也称此山为Bukit Bendera。

19世纪末,这座山已为英国人开闢。当时只有寥寥可数的别墅,是数少富人的避暑地。到了1923年有了缆车行驶以后,才成为公众人士游玩之地。沿至今天,它已成为旅客们必游之地了,其名也不胫自走。一谈起升旗山,人们会对其奇异的缆车与凉爽的气候感兴趣。

金马崙高原与太平山,连同升旗山,已成为马来亚鼎足而立的三大高原名胜。金马崙高原最高,海拔6千666尺,太平山海拔2千700多尺,升旗山高2千400馀呎,景色风光各有千秋。

升旗山位于槟岛中部的西南,离开乔治市市区约4哩,缆车入口处设在亚依澹,即抵亚依澹律交通圈时,朝一笔直约半哩长的升旗山路走去就是。公路交通设备完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往升旗山一游,只要是在缆车服务时间内。

缆车服务至午夜
缆车服务的时间,按照规定是:逢星期三与星期六由清晨6时30分开始,服务至午夜12时止。除外,每天只服务至夜间9时止。但是,遇假日或大节日到临,该服务时间将会调整延长。平常的日子,缆车皆按照规定时间行驶。

不久以前,槟城旅游公会曾为此事,向州政府建议调整缆车服务时间--每天都行驶至午夜12时为止。(按升旗山缆车属州政府管辖)该会提出的理由,是为了发展槟州旅游业。作为一个名胜地的升旗山,应该让外地旅客有饱览的机会。

比如,傍晚抵槟的旅客,经休息冲凉吃饭后,已是华灯初上,而预算明日离槟,又碰上缆车服务至夜9时,他们或得放弃一游或只能匆匆一游。

近年来,居住升旗山顶或半山腰的人比以往来得多了。能够调整服务时间,无疑将给山上居民提供一大方便。但是住惯山上,走惯山路的农民,倒视为无所谓的事。一路来他们多以双脚代步,只是读书的孩子,因为要赶时间的关係,才每日来回乘缆车。山上的农家不是替人看管别墅,就是自立农户,勉强渡日。夜生活对于他们是多馀的,所以没有听说,住在山上的居民有要求改善缆车服务时间。

记者从槟州政府秘书拿督伊斯迈(按伊氏经于1967年12月中调职)得到这样的回答。他说,有关此事,经提交州行政议会讨论,咸认不能接受槟城旅游公会的要求,因为这是不经济的。

他指出,对于缆车服务,政府一年只取得微小的盈利。假如延长服务时间,政府要特别支出,将可能造成亏蚀的局面。

询及以建造路替代缆车登升旗山事,州秘书告称,这项计划预算耗资500万元,州政府经向中央政府提出,将此项计划包括在大马发展计划内。刻下尚未得到中央政府之指示。

有关这条公路,州政府是计划在西方路,近红毛花园(植物园)处设入口处。工程似乎已进行一些,后来因为经济关係而告停顿下来。目前,该工程已不再继续进行。看来,有关开闢公路计划要待来些年才能实现。我想,这是因为它必竟对民生没甚大的影响。

缆车位分一二号
乘缆车是有分一号位与二号位的。其实小小的一辆车,差别是没有的,只是一号位坐椅是垫褥的,显得高级些,而且乘客较少,搭客舒服些。二号位呢,有两格,坐位是木椅,每格可容纳近十馀名搭客(包括站的在内)。

买普通票,乘一号位上山,每名1元6角,来回共3元2角。乘二号位上山,每名8角,来回1元6角。但是,在星期日与公共假期,乘客可获优待,买一号位来回价只2元,买二号位来回票只1元(指每名成人),着实便宜不少。

此外,搭客还可以买集体票。不论何时,五个人上山可买一张五元的集体票,供来回程之用,每人只1元旅费。10个人亦可依样买集体票。其实,只要两个人,付出2元5角,买一张集体票,就可以乘来回程,还馀出5角钱的票呢。它可供一个小孩子来回,所以,两个大人,带一个小孩游升旗山,也可以买优待票。

我每一次坐缆车,总发觉二号位挤得密密麻麻,有如沙丁鱼。一号位多是或者两三个乘客,或索性空无一人。这些人或穿大衣,或结领带,气派十足,形成一号位与二号位有强烈的对比,界线的划分似乎很清楚。为此事,之前有议员呼吁当局废除一号位,实行一律制,不但减轻乘客拥挤的情况,还可以让乘二号位搭客,不必因人多耽搁时间。后来这件事情没有下文了。大概是行不通吧!

登山者有增无减
升旗山缆车的建造,算得上是槟城,甚至是全国的伟大工程之一。

据知,世界上现有缆车的地方只有三个,一是香港的太平山缆车,二是瑞士的缆车,三是槟榔屿的升旗山缆车了。也难怪它成为吸引世界旅客的着名名胜之一。

按照缆车当局的统计数字,登游升旗山人士与年俱增,其数字如下:
1960年:38万8097人
1961年:38万2550人
1962年:40万1634人
1963年:39万8372人
1964年:40万963人
1965年:47万8149人
1966年:56万4749人
今后会否吸引更多游客,要视槟旅业的发展而定,因为据一些旅店人士透露,近来虽然旅店业林立,但旅客却有减无增。

-- 1968年1月1日
(07)访问洪国平博士
南洋大学的学术水准并不如人们想像中的那麽低,刻下南大毕业生荣获博士名衔者超过16名,荣获硕士学位者百馀名。按照其人数来说,它的成绩要比新大马大来得多。这是南大最值得骄傲的地方,也是华校生的荣耀。

洪国平博士便是其中一位杰出生。他是南大第4届地理学系毕业生,后赴英国爱丁堡大学深造,只费三年又四个月的光景,便获得了哲学博士荣衔。去年返母校执教,出任地理系副教授。

洪博士今年28岁,是一位谦逊有礼且脚踏实地的青年学者。两个月前甫告结婚,夫人是吴楚兰女士,在新加坡裕廊溷合中学执教。

洪博士诞生于昔加末,父母相断逝世不久,有兄姐9名,雁行殿后,现已入籍新加坡为公民。

国家经济面面谈
记者在槟城会见了洪博士。他身材中等,谈话和蔼谦逊,谦称所学有限,考获博士是荣幸,其实不然。他对经济地理有独特的研究,他的博士论文係《从地理的观点看马来亚、新加坡经济发展》深获教授之佳评。

洪副教授学问渊博。他从天然资源的开发谈到人力资源的利用,并进一步提出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观点,可以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参考资料。

首先,洪博士说,我们谈天然资源的开发,这可以从几方面说起。第一,政府必须彻底进行全国性的地质调查,以使国家地下矿藏得到开发。

第二,在发展渔业上改良捕鱼船,使用摩多船捕鱼,向远洋作发展,提高渔业产量。但是,关于鱼类的运输问题要得到解决,同时合作社的组织要健全,否则两者照顾不到,将导致渔业发展受挫。这种现象在落后地区是常见的,北欧国家对此事处理得很好。他们利用合作社来教育农民,开办训练学院,收效理想。

洪博士强调,合作社在农业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他说,这可以剷除中间人剥削的现象,同时还可以通过合作社来教育农民,提高他们的技艺水平,以增加收成,对国家有莫大的裨益。

第三,洪博士说,农业发展上,政府应彻底进行全国性土壤调查,以使适于农业发展的地区得到充份利用。这就是说,我们必须实行农业多元化,发展适合栽种的农作物。我们不能依赖单元化的农业发展,这是很危险的,给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缚束的作用。

他举例树胶降价对马新两地人民的影响来说明。洪副教授继说,土地分配权的合理解决是急不容缓的。我们应该有理想的土地改革,使每个农民都得到均匀的分配。

他并提出改良农产品种与对土地适当保养,及加肥及设农业试验站来配合农村全盘发展的必须性。

他尤其强调农村教育。他说,发展中国家一定要灌输农业知识,不然国家的乡村发展将与广大农民脱节,因为农民吸收不来与不懂使用新机械耕种及收成。

他说,他曾访问过丹麦的农村,那裡的农民都有足够的知识接受新的种植法,所以丹麦的农业与工业相辅迈进。特别是农村合作社的成功组织,足为发展中国家模彷的榜样。

-- 1968年3月22日
(08)乘车上世外桃源
乘客坐或站在窄小的车厢内,身子觉得飘飘然,似乘云扶摇直上。虽然缆车高低不平,但厢内佈置平稳,完全没有不平衡之感。沿途饱赏山林景色,或怪石嵯峨,山补川流,或古木参天,矮丛灌木,或山上农舍,花卉果树。

当车经越川谷,行驶在人造桥上,你俯下视,但见深谷内乱石四处,流水淙淙,摔跌下去,不粉身碎骨才怪呢?着实令人不寒而慄。不过,你儘管放心。缆车是不出毛病的,即使发生毛病,也不会发生人命交关事件。

沿途钉有牌子,告诉你现在是海拔几呎。车行不久,即与上边对开来的一辆缆车相隔而过(有分叉铁轨)。再过10分钟,车开到了半山,费时约15分钟。搭客要再搭另一辆缆车上至山顶,在半山海拔1千公尺,搭客已可以远眺山下,蔚观景色、屋宇、街道、汽车、巴士在蠕蠕滚动,像蚂蚁在爬行,还有树林、公园、草场等风光。

半山腰到山顶,亦需费时15分钟。在将抵山顶时,需穿过一隧道,长25呎。车经过时,一阵微风袭进身心,乐也融融。一会儿,山顶到了,多麽清新的感觉,暂时与烦戛的尘世隔绝,谁说它不是一个世外桃源?

从山下至山顶,由设备舒服的缆车沿笔直的铁轨把你送上来,你不觉得其工程伟大吗?这确是一件艰辛的工作,你不是沿途看见怪石林立,深川狭谷吗?你不是看见一条隧道与桥樑吗?要建一道斜高铁轨,谈何易事?

然而,当日建筑工友众志成城,努力合作,高山终于让路,川谷终被屈服。

据说,建条铁道,有工人因此而丢了命。可惜历史没有记载下来,也没有立碑纪念。如果有人为这些建路工人竖立一个功德纪念碑,未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前人种树后人凉,后人尝果想前人。它的工程是庞大与艰巨的,更何况在40年前建筑业尚未似今日发达,该称是奇蹟。

乔治市收尽眼帘
山上有酒店、政府别墅、私人别墅、餐室、儿童游戏场、回教堂、警察局、邮局、电话亭、医药处等,以及远处的一座空军基地。

山上有一条蜿蜒曲折窄小长约数哩的柏油路,任行人兜览。当局备有小型载客车,负责载客往离山顶车站较远的别墅,但最远只到离山上缆车站1哩多的市议会南望角别墅。坐上小型载客车,一概每人4角半,算起来是很贵的,可是当你需要它时,你就不觉得贵了。

山上,旅客登上一餐室或旅店空旷前,凭杆眺望。晴天时分,鸟瞰整个乔治市、槟城海峡、海岛的青翠土地。乔治市是一个凸出海角的三角区。它不种田,是一个城市,一个海港。

城市的屋宇密佈,高楼大厦可数,公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在市区中,亦有青绿的树木,茵绿的足球场、跑马赛、学校草场。

海峡中躺着的轮船数目不多,算得出,反而是舯舡与渔船来得多。一海之隔,辽望隔岸宾登山脉,它比升旗山还要高,但北海却在朦胧中。可以看见木蔻山(麻疯岛)、葫芦岛、虎屿、也可以看见极乐寺塔、眼镜池、阿依澹蓄水池、阿依澹纪念碑……。

于是,你会心讚美人间的美丽。青山绿水,红瓦青屋,一系列排着,独立站着,交替不齐建着,出现在你的眼前,收尽在你的眼帘。

升旗山上悟人生
近年来,槟岛的建屋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地皮,大肆开发,尤其郊外,屋宇如雨后春笋竖立起来。
人们一间搬过一间,一间换过一间,可是都市与乡村区的人口拥挤在一座小小的屋宇的现象还是非常多。建了那麽多屋宇尚不能解决人口住屋的问题,经济的困境限制了穷苦的人民。我想起了杜甫首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凤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分配不均,有人欢乐有人愁!

暂且抛开一切烦恼,望一望祖国的山河。江山如此多娇,难怪吸引无数游子流连忘返。

世界是不是太小了?一个乔治市市区竟只在自己脚下。也许是的,它小到你能一眼望尽。古人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你不要忘了。与槟榔屿比较起来,你不过是沧海之一粟,人类就是这样淼小,像一隻细胞在巨人中滚动。当人类团结起来的时候,它的力量就无比的大,地球,将来甚至月球,都要屈服在他们的脚下,他们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清晨、傍晚、阴天、夜间,在山上,不时会看到浓浓的雾,笼罩整个大地,掩盖你的视线。于是,甚麽景色也看不见了,留下白茫茫的一片。这白茫茫的雾,飘过你的身子,你觉得空气更冷了。禁不住的,将冷的发抖。

其实,寒度是不惊人的,温度最高达74度,低时达60度。与一年有四季的国家的冬天比较起来,则小巫见大巫。

云雾绕山间,富有诗意。住在半山的人家更能享受“半山的云彩半山的雾,深山裡的人家,云雾裡的路,春风吹来花开放,白云锁不住……”的优美情调。

-- 1968年1月1日
(09)访问庄俊彬博士
他是个双脚残废的人,也是个经济学博士。他是个合格的会计师,目前攻读伦敦大学法律科。他想进南大唸中文系,学马来文。他崇高的理想是当联合国秘书长。你以为他有资格吗﹖请看看他的才学。

当你听到一个残废的人荣获博士衔头时,你不必感到奇怪。残废并不能阻止一个人向学的意念。记者今日访问一位年青而双脚难于移动的经济学博士庄俊彬。他的成就告诉我一个事实,在勇敢与富有恆心者的面前,从来没有“困难”这两个字。我钦佩他那种不屈不挠,不卑不亢的坚韧精神。我对他的谦虚与饱学致以敬意。更难得的是,他有一颗热爱母语的心。

虽残障但不自卑
庄博士是槟城人,父亲庄锡麒逝世已久,母亲健在,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妹。他是槟城闻人、槟商联公会主席庄锡号令侄。

庄君向记者说,他有今日的成绩,有赖其叔叔庄锡号的不断鼓励。从小到大,叔叔都是那麽的好。

庄君3岁时,得了高热病。病癒后,双脚已告无力。医生研究的结果,乃其双脚肋力鬆弛,并不是患上小儿痲痺症。从此,他就是在一拐一拐中成长。读韩江小学时,他勉强步行上学,上了中学,走路感到非常吃力,最怕被人撞倒。老师和同学常常扶助他,他很感谢前韩小校长许崇知的教育。

在1955年韩中初三毕业后,往新加坡攻读英校3年,继启程澳洲深造。他先在悉尼工艺学院考获会计师资格,再往纽卡斯得大学,由学士读到博士,于1966年完成学业。我相信,他是第一位获博士学位的韩中校友。

毕业后,先后在澳洲英联邦钢铁公司及国际电脑公司任高职。于数日前,甫由澳洲返国。目前他已接受吉隆坡一家大公司担任财务部经理,近日将上任。

庄博士从不自卑。他说,虽然他无法上楼梯,但常常由讲师及同学扶他上楼。放学时也由德士司机扶他进车。由于身体越来越重,他的双脚已不能支持整个人了。现在他依靠轮椅走动,上下很不方便,但他不以为意,他说,虽碰到很多困难,但都让他给克服了。他相信恆心与勇气可以解决一切。

经济博士修法律
庄博士在澳洲时,该母校有意聘他执教,但他谦虚的拒绝了。他表示所学有限,还要多多学习,他说:“一个人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

他喜欢读书,也喜欢作实际的研究工作,这是他走进商场的目的。他向记者透露,他已函授攻读伦敦大学法律系两年馀。他相信再过一年多即可考取法律学士学位。

一个经济博士尚要攻读法律,算是罕见。他还说,他中文已退步,希望有机会进入南洋大学攻读中文系,也唸马来文。

他说,他觉得中华文学十分优美,他需要多读。中华文化有取之不尽的宝藏。

他打算在本邦逗留一个时期,研究本国的经济情况。但他有崇高的理想,并表示若有机会要作更广泛与国际性的事业。

他不怕人取笑。如果有可能,他想出任联合国要职,比如像联合国秘书长宇丹一样。

凭他这样丰富的才学,今年刚30岁,只要他几年内对人类有良好的贡献,他必然会受到国际界人士的重视,前途一定无可限量。虽然他是一个接近残废的人,但他可以驾驶自动换齿轮的汽车。

-- 1968年8月11日
(10)到保良局走一趟
在本屿中央医院邻近的贝明登道有一座富历史性的改造营,住满年华及笄的女孩子。她们都犯了败坏社会道德之罪,放荡不羁,行为越轨的女孩子。她们都是社会遗弃不幸的孩子,在这裡生活,在这裡改造,在这裡过着新的生活。

这个地方,人们称之为保良局。很少人知道少女们内部的生活情形,因为这裡是男人的禁地,谢绝外客访问。

为了想知道犯罪少女的生活,记者在槟社会福利部主任波兰巴南氏及保良局委员会特别准许下,今日上午走访了槟城保良局。

专收容不幸少女
槟城保良局在1888年建立,顾名思义,此局即为一慈善机关。目前的保良局局所乃是1925年由公众人士捐款在政府地建筑,大部份的经费则由华人团体的捐款负担,其事务一向皆由华民政务司在一委员会协助之下处理。

马来西亚于1957年独立后,由于宪制上之变更,该局与华民政务司之悠久关係即告中断,而于管理方面重新安排,成立了一个保良局委员会。

保良局的主旨乃照顾不幸的少女。有些是贫穷家庭所遗弃,有些是因为受不良影响而迷途,因而成为年少卖淫的犯罪者。有些是在外边结派结党而犯罪者。

像这般的少女,保良局便供她们庇护的避难所,最终将她们从堕落的悬崖拉上来,使她们思想一新,重新做个好人,再度向生活的道路迈进。保良局之经费大部份依赖公益人士及社团的捐款,同时社会福利部亦有津贴,估计每年所花的经费达2万元。

少女多数是华裔
记者抵达该局时,见大门深锁,内部沉静一片。摇铃声下,一位妇女开门迎接。平时谁都不能踏进该局所(除了职员以外)。故此,一进到内厅,就有数十双陌生的眼睛向我张望。她们一定感到很奇怪,为甚麽我会闯进来?

该局女副监护长陈葆蒂女士亲自招待记者。她告诉记者称,保良局可以说是一间训练学校。这裡只有正副女监护长两职员,正监护是卡蓓小姐,今日适逢她外出。

她说,目前该局共有21位少女,年龄都是14至18岁不等。这些少女多数由警方带来这裡收留,她们都是年轻的犯罪者,之前多操出卖肉体之生意。不过,有少数少女是因为行为太过放荡,而被家长遣送到来教育改造。

她继说,目前21位少女中,其中有两位是印籍,其馀都是华籍少女。她们彼此间常打架、妒忌、争吵。惩罚过后,她们又和气一家,忘却了刚才不愉快的事情。这些少女们通常达21岁或19岁,即可恢复自由,但主要还是看她们在训练营内表现之记录而定。

她继说,有的少女很快就变成守举者,当局在其父母的保证下,都会早日恢复自由。至于有的少女,若她们愿意,当局都为她们寻找对象,以配良人,做贤妻良母。不过,在这种情形下出嫁的很少。

她说,有谁要申请保良局少女为妻,可与社会福利部联络,彼等会给予理想的安排。可惜,目前这些少女年纪皆太轻,未适谈婚嫁之时,再过一些时候,也许可以遂申请者所愿。

生活健康身体壮
在改造营内的生活是多姿多彩、有条有理的,一切饮食起居,都有纪律性和时间性。探问之下,陈蓓蒂女士便将少女们的生活一一简述:

清早6时,她们就被铃声唤醒去冲凉。7时正开始工作,有的扫地,有的浇花。7时45分吃早餐(吃粥,有时吃麵包和喝咖啡)。8时到12时是上课时间,所读的是英文、国文、算术等科目。一下课便吃午饭,饭后收听丽的呼声节目。下午1点学手工艺,有的缝衣服、有的绣花、有的製籐等等,以备将来到社会后有一技之长谋生。到了下午5时欢乐和游戏。晚上7时,她们到大厅裡温习功课和欣赏半小时的音乐。9时一到,她们就上床睡觉。这样就渡过了一天。

此外,每週有两人轮做厨房工。星期六没有上学时,她们去拔草,一个月有得吃一次冰淇淋,有时出外游泳,或看看电影。局有内设洗衣部,送衣来洗的大多是外国人。

陈女士说,她们的生活都很舒适,每人床舖一张,每天吃四餐,所以她们身体都很健康与良好。目前大致上这些少女们生活还是懒散和怠慢的,这点要慢慢地教育和纠正过来,使之适应环境,使之由懒变勤,使之由坏变好。

盼早日自由回家
在陈女士的安排下,记者接见了两位年纪最大的(18岁)陈小姐与周小姐。陈小姐说她是新加坡人,3年前到槟城谋生。兹因时局所迫,她在去年被送来保良局改造。

周小姐说她是槟城人,受过肤浅教育,通晓华语,她是在4个月前才被迫遣来保良局的。

她们都说,起初到这裡生活很不习惯,常想逃跑。生活一段时间后,觉得非常满意,又无忧无挂,才安心住下来。日久生情,对此地也有所好感了。

记者向外张望,果然花园佈置得很雅緻,又有一新耕园地,四周又很宁静,环境实在宜人修养学习,难怪他们都爱上了这个工作和学习的好地方。

不过,陈小姐和周小姐都表示希望能早一点恢复自由,因为她们可以回家团聚,又可以新的人生观走向新生活。她们认为以前所做之事,不但有害社会,而且毁灭自己,今后要痛改前非,立地成佛。

记者唯有祝福那些在改造营内生活的少女们前途无量,更希望当局重视少女问题,以减少犯罪之桉。

-- 1966年10月4日
(11)槟三轮车辛酸史
我在深夜裡坐着车回家
一个褴褛的老头他使着劲儿拉
天上不见一颗星
街上没有一隻灯
那车灯的小火
冲着街心裡的土
左一个颠波,右一个颠波
拉车的走着他的踉跄步
──徐志摩──

这是徐志摩对于拉车人儿描写的一段摘诗。虽然全诗的内容并未深刻描绘车夫的痛苦生活,但所摘的一段,足以反映出一个拉车人所面对与荷负的心情。

今日,人力车夫已不复存在,由三轮车取代之。

不过,我们仍然可以从诗中体会到三轮车夫的艰苦工作。他们是使劲儿踏着,推着,也踏着踉跄的步伐。

每个人都可以想像到,一个三轮车夫如何付出巨大的劳动力,才博取倖薄的代价,风吹雨打,烈日曝晒,换来吃不饱,飢不死的三餐。

虽然,随着时代的进展,三轮车终有一日为德士所取代。但在目前槟城这个环境下,三轮车这个交通工具将会维持一个时期而不受淘汰。

三轮车一段历史
战前,流行的是人力车,两个大大的轮子,由一个车伕拉着,正像徐志摩所描写的那样,差不多在日本南进时期(即1941年),三轮车便出现。根据统计,到了1950年左右,槟乔治市区便有2千馀辆三轮车,以后的一段日子裡,也维持在这个数目之间,当局未继增发礼申。

1964年,社阵执政下的市议会为鼓励踏者有其车的制度,召集了三轮车工友联合会代表、车主及工友作会谈。会中大家同意应发新的礼申,让更多人有就业机会。

于是,从1964年的2千125辆的三轮车,到1969年的今天,总共有2千562辆。据当局公佈,其中仅446辆是车主自踏,其馀的2千零98辆乃49人所拥有,租给三轮车夫谋生。

换言之,5年之中三轮车只增加了4百多辆。

为此,市议会基于目前的三轮车已足够用,并为遵循即定之交通管制政策,使市区交通更加行畅无阻,决定从9月1日开始,停止发新三轮车礼申,避免增加。

车主将扳高租金
黄氏认为,停止发三轮车执照,将造成出租三轮车的车主垄断市场,进而提高租金。

他说,因为有意踏三轮车者无法自行申请一辆注册的三轮车,于是向车主租借。将来争踏得人多,车主自然扳高租价。

他同时认为,当局此举使失业的人士,又减少一条谋生之道。

据调查,槟市区拥有50至100辆的车,共约15人。他们都是富有人士,出租三轮车给工友。
其租金分为7角、8角至1元不等,视车的新旧而定。一辆三轮车值450元。

向车主租借的三轮车工友,有时每日付租金,有时一週。每每我们看见乘汽车者靠近三轮车夫旁边,大抵是“讨价”来的。

至于以三轮车工友联合会名义登记注册的三轮车共有560辆。这些车辆的车主大部份是自行踏车谋生的。

当然,有些三轮车夫虽然较早拥有一辆车,但后因经济拮据而把车卖给专出租三轮车的人士也不乏其人。

无形中,车主自踏者仅446辆,馀者归到出租人士身上。从这可看出,当时社会一般人的经济情况,大部份的车辆都操在几个人的手中。

踏三轮车的手续
一位年青人,要操三轮车行业并不困难,首先需要学会踏三轮车。槟城的三轮车是座位在前,踏位在后,因而比较吃力,驾驶较为沉重。

接着向医生申请健康证明书。在槟城,杜祥耀医生与杨清添医生义务给三轮车夫诊视,然后向注册局(槟榔律消防局处)申请礼申,每年1元。经考试合格后,可获一个永久手牌,3元1枚,以后每年只需1元的更换礼申费。至于车辆礼申费为一年卅元,拥有车者要缴纳,作为当局每年3次的检验费。

至于那些租借三轮车者,当然不必还车栖,但每天得付出1元的租费,不管有没有生意。
受各方挑战打击

老实说,在乔治市市区内,三轮车已达饱和点。这可从一般三轮车夫的伸诉看出。他们说,一天所赚平均2、3块钱,有时更惨。

随着时代的变化,他们的谋生变得尤为艰难。不但要面对巴士、德士的挑战,更要面对“学童巴士”兴起的挑战。

进步的工具,取代陈旧的工具,势不可免。

槟城市区,除了老妪、妇女及小孩外,年青人都不想也不会坐三轮车。这是因为于心不过,也是少女尴尬的心理所造成。

三轮车的顾客是那麽有限,车又那麽多,当然谋生不易了。

十年内仍然需要
一般观察,三轮车至少在这10年内还有生活的地盘。槟城处在发展旅游业地位,如果这项工业投资成功,三轮车亦会受惠。不过,在目前不景气的情况下,各方不会好过。

有时,一些有车阶级会讨厌三轮车阻挡交通。但是,假如你想到他们是多麽的辛苦赚两餐吃,你就不会诅咒他了。让每个人有一条谋生的道路,你认为是吗?

-- 1969年9月8日
(12)唱片业形形色色
笔者按语:“拙作在11月份发表,而政府当局12月在宪报公佈版权法桉,包括保护音乐版权在内。(版权终止年限在作者死后25年)。”

曾被视为一支独秀的唱片业,由于近年的翻版与抄袭唱片大量抛出,导致市场价格一片溷乱。同样的唱片,不同的唛头或承製者,价格不一。

唱片业进入面临挑战的时代,正版商正力促政府制止黑市唱片的猖獗活动。闻政府有意在国会提出通过唱片权法令,如是,则确保唱片市场的稳定,但势不可避免使那些靠翻版起家的批发商或零售商遭到严重的打击。

嗜好音乐,喜欢歌曲是人类的天性。除了电台,电视及丽的呼声作为传播工具外,唱片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有效工具。以前因为唱片价格高昂,普通低微收入者都不敢问津。小张唱片起码要3块多,大张唱片整10或20元,无形中成为“较有阶级”的玩意儿。同时,唱片的输入来自香港欧美等地,可说是泊来品,其价格之高可想而知。

这种局面终究在最近几年被打破了,使唱片成为最普遍的传达音乐与歌曲工具。其价钱之廉宜与大众化,一时为人民相竞购。这种现象的出现诚令人可喜。最低限度它已将唱片从“贵族化”转为普遍化。

今天,你可以很容易在大都市看到不少的唱片店、唱片摊。喧哗的音乐有时震得你几乎耳聋,抒情的音乐又叫你沉醉其中,那一时流行的方言谐剧已接近尾声,流行歌曲,歇斯底里的叫声,交杂在污浊空气的都市中。开始时,本地歌星的唱片大销特销,接着像雨后春笋,“发掘”不少星马歌星。原来默默无闻者,在一夜之间插身变为名歌星。此等情形,多年前哪会有?

翻版商大行其道
蓬勃而后的唱片业,并不一枝独秀地脱颖而出,相反的,物极必反。在大兴热门的时刻,干唱片生意的利润是很可观的。单单一张唱片赚上50%,100%,甚至2、3百巴仙也是平常事。盈利当头,谁要放过呢?

于是,大批唱片商出现了。如此一来,翻版、抄袭唱片倾进市场,价格又比正版便宜。同一张唱片,有2、3种,甚至4、5种翻版,价格不一,苦煞正版商,奈何也!

一般上,原版小张本地歌星的唱片,批发价在1元5角或以上,翻版的批发1元2角或1元,或甚至在无生意之下8角批发,鱼目溷珠,即使是粗製滥造,普通人民都没去注意,只要便宜就好。至于大张唱片,正版的市价不会少过7、8元,英文唱片更贵,但翻版的三四元就可出手,相差之远,令人咋舌。

翻版商从来都是很技巧的。凡一张新唱片杀青,如果打听市场可销,他们便马上翻印。翻印速度快得惊人,新唱片问世不及一週,就可在市场上发现相同膺製唱片。如果你不是较内行的,如果平常没注意,你怎会知道真伪之存在呢?

翻版商抓住这个心理,趁唱片业热门时大举抛售。他们放货给商店都喜欢现款交易,打单没有注册店号,最好是不要打单,像黑市货一样,但却公开摆卖,每一间放货。由于价格之低,零售商必然接纳。

翻版商此举露了马脚不是没有的,正版商亦有採取法律行动对付,唯桉件至今闻不到甚麽结果。通过法律途径的麻烦,又据说尚缺少唱片版权法令保护商家。已2、3年了,翻版商在法律漏洞底下大横行,泛滥整个市场,正版商被拖累到亏本难做,搞得头昏脑涨。

唱片业面临考验
翻版商大出现,正是反映唱片业之流弊丛生,以致今天本地出品的唱片卖不起价钱。亦有一些抄袭唱片商,他们东摘一首歌,西抄一首歌,这样凑成几首歌,灌成唱片。他们是否合法?据商家表示,这也须先得该原歌曲唱片的版权人所允准,按照规律,要付版权人6.75%的价才能取用人家的唱片歌曲。

目前,许多商家都相因抄袭或聘用自己的歌星唱别人版权唱片歌曲,通常都未先取得版权人之同意。

总之,不管你是直接抄袭或间接“盗用”别人唱片的歌曲,对方提出索取,你便得付版权人6.75%的利钱。听说一些商家曾接到香港出版商的传令。

你认为本地商能付出6%多的必须抽取费吗?答桉是不合算的。因为你“盗灌”一张唱片,卖价一定低,在3、4元之间。出版商按照其正版批发价向你索取巴仙率,你如何受得了?如果你是乱用没有注册的标头“盗灌”唱片,也许正版商查不到。但如果你明正言顺用注册商标,你就会遭到这种苦头。

唱片业内,有翻版商、抄袭商,大抵是“地下活动的”,即肆乱按上唛头。这些商人本钱低,只要一个工人送货就行。比如,他们赝製小张唱片,製片厂每小张收费5角到8角不等,大张2、3元,品质好坏另当别论。印1千张不过几百或千元上。

封面每个小张1角之间,合计起来,小张唱片才不过6、7角本钱,批发8角1元当然可以。正版商呢?就办不到。情势的不断泛滥,今日唱片市场可说是陷进溷乱状态,任谁也不能对本地货定价,唱片业正面临一个严重考验。

翻版厂在本邦有数家,在外国也有。据称,外国的唱片翻版功夫到手,很精细,与原版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没有丝毫吵杂声。

除非我们不重视唱片业的生意,不然今天我们不能不採取步骤保护正当商家。

相竞后两败俱伤
拿槟城市场来说,目前出版唱片商有3、4家,大小间唱片店30间左右,具有规模的不超过10间。之中,争相清货与斗便宜的事情就曾发生过。某间唱片店可以压低价钱,以每小张5角出售,抢购一时,当然属翻版货或旧货,顾客趋之若鹜,而藉以打击同行。有的不甘受制,来一次大减价,也同样5角钱一张出售。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将来如果没有翻版或旧货推出,又怎麽办呢?此举也间接严重影响小型唱片店。在市场萧条与不断打击下收盘了事,谁说干唱片最有利润?今天这种悲哀场面,只有尽内人自己知道。

这已不是唱出一个春天来了。事实上,本地唱片明星的身价也开始下降,唱的歌也并不是所创作的,一直在同样的圈裡打滚。

这是说,流行歌曲兴得快,衰得也速。儘管有新陈代谢,但总不能把唱片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唱片商曾面对前所未有的利润,终于要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买唱片人的一时热情,也由于各种因素(包括经济与品质等)渐渐缓和了。

-- 1968年11月18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