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30.4.18

马来海啸会不会来?


第一次“马来海啸”发生于1999年的大选。这一年是安华跌马后,通过其夫人旺阿兹莎组成国民公正党,而且也以最快的速度将民主行动党及伊斯兰党团结在一道组成“替代阵线”。
结果马来社会在西马的东海岸引发马来海啸,伊斯兰党在安华效应下保住吉兰丹州政权,且又再拿下登嘉楼州政权;更让伊党在吉打和彭亨增加席位,首次夺得27个国会议席。
当年马来社会对安华的遭遇表示同情,也参与他鼓起的“烈火莫熄”运动,震撼执政党(国阵)的根基。可是在华人社会方面,对“烈火莫熄”基本无动于衷,也没有随之起舞。换句话说,那一年的“马来海啸”是在东海岸局部发酵;而在西海岸的城市地区却风平浪静,无形中协助国阵巩固政权。在193个国席中,国阵拿下148席,超过2/3多数席。这意味着即使马来选民有吹反风,但还是局部性的,改变不了政治格局。
华人之所以不加入改革运动是因为他们不能接受行动党与伊党“眉来眼去”,也被所谓将来“华人不能吃猪肉”的言论所吓坏,最后宁可弃“替代阵线”,转而支持国阵包括给马华、民政及人联党一定的支持。
就安华的信念来说(在2004年大选后的半年,即9月出狱),因为反对党在2004年的大选时各自为政,也演出多角战,结果被国阵逐一击破而吃掉。
为了达成重新的合作,安华希望伊党在2008年大选不再提回教国,只提出要建立福利国;行动党基本上则同意低调合作。这一年的大选,也令许多的国内外人士大跌眼镜,在一夜之间5个州政权宣告易手,即吉打(归伊党主导)、槟城(归行动党主导)、吡叻(三分天下,但以伊党人牵头出任州务大臣)、雪兰莪(归公正党主导)及吉兰丹(归伊党继续执政)。
另一方面,反对党的国会议员也突骤增至82席,与国阵的140席相对峙。
这一年政界把它形容为“政治海啸”,导致国阵断臂。究竟政治海啸是以什么作为标准?这倒是个有趣的问题。
就记忆所及,在36日的当晚,行动党在韩江大操场举行群众大会,出席人数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一次,整个周围一片密密麻麻,用万头攒动,人山人海来形容也不为过。举目一望,至少有7万人在沸腾。许多人从未见过此浩大的场面,也发现有40%的出席者身穿红衣T恤赴会(响应行动党的号召),几乎把气场变成嘉年华会。当场就有人说,如此空前的群众运动,不变天也难。
来到2013年的大选时,纳吉是踌躇满志地认为他会取得好成绩。也就不认为安华会造成巨大的威胁。讵料开票当晚(即55日),纳吉并没有占上风,反而国席有所流失,民联增至89席,而国阵剩下133席(他把它形容为“华人海啸”)。
马哈迪对纳吉固然不看好,也发声要换人;尤其是在2015年爆开一马发展有限公司(1MDB)的丑闻后,马哈迪就不间断的向纳吉施压。
迄至2016年,在不能忍受下,马哈迪另组新党—土著团结党,俾和巫统直接较量。
转入2017年,马哈迪在反对党阵营中日渐受欢迎,所到之处也有人群闻风而至。2018年,两军进入短兵相接,马哈迪成了希盟的“最高统帅”。不过根据马来西亚的选区情况分析,垦殖民区有54个,其中20个牢控在纳吉手里,剩下的是在野党—希盟所要攻破的。
如果说2013年卷起的是“华人海啸”(有85%的华裔选民倒向民联),那么2018年的大选已易名为希盟(原本称民联,因伊党退出另易名)的阵容将需要靠第二次的马来海啸才能改变整个政局。
可是截至提名日后,马来群众被动员起来的以西马的乡镇为多,比如柔佛有相当多的乡镇已掀起风浪,马哈迪相信马来海啸会到来,一举让柔佛变天。
另一个也是在西海岸的吡叻和吉打,马来群众同样已被调动起来。但在东海岸的吉兰丹、登嘉楼和彭亨尚不见海啸迹象。至于改革圣地的槟城和雪兰莪倒尚未卷起大风大浪,不知下来几天会有大动静吗?
如果东马的沙巴和砂拉越未有政治海啸,而西马的风潮是有区域性的,那希盟就要加把劲了!因为与此同时,国阵则尽量抑制马来海啸在全国发生。
究竟结局如何,59日答案将被揭开。
刊登于2018年5月7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